- 相關推薦
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圓錐的體積》的教學反思(精選11篇)
在社會發(fā)展不斷提速的今天,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圓錐的體積》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六年級數學《圓錐的體積》的教學反思 1
1、通過課堂評價促進小組探究學習的有效性
我將班上同學分成了9個小組,在課堂開始前告訴同學們在今天的小組學習中會選出一個優(yōu)秀小組,并且從合作,紀律,發(fā)現三個方面進行評價,組長安排組員活動 體現小組合作性,鞏固了小組合作探究的實效性,活動時間結束時從紀律方面進行評價,有效的組織了教學,使學生的興奮點得到有效控制,盡快投入到公式的推到 過程中,在推到過程中鼓勵同學們表達自己的觀點,從發(fā)現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2、層次清楚,步步深入,重點突出
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我首先復習了圓柱的體積的計算過程,再用生活中的問題引入學習圓錐體積的必要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然后要學生用自己的學具動 手做實驗,從實驗的過程中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推出圓錐的體積公式。這樣,就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然后,利用公 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深學生印象。
3、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新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比較兩堆沙的大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白學習目標。在應用公式的教學中,又把問題轉向到課初學生猜測且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計算出圓錐的體積,終于使懸念得出了滿意的結果,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4、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由于我平時非常重視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想象力,因此,學生在這節(jié)課上,表現也相當的出色。我在教學中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采用分組觀察、操作、討論,動手做實驗等方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5、課堂教學后的改進
關于兩堆沙的多少的比較課讓學生有更多的發(fā)展空間,例如從價錢,重量等方面考慮,在這些都不知道的情況下才通過求體積的方法,事實上從價錢上來看更簡單一些,要讓學生有選擇合適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操作活動過程中,指向性過于直接,在第二次教學中我做了一些新的嘗試。簡單的導入,我出示了一組圓柱和圓錐,先讓學生猜一猜學生它們體積的關系,因為學 生都有預習,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很快從學生口中脫出。那我們就來做個試驗驗證一下!我給六個小組分別準備了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 不等底、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當然,實驗還沒結束,學生中的問題就出來了,我們做的正好是三分之一、怎么回事?我們的是二分之一?, 我們的是四分之一是不是書上寫錯了?學生思維出現激烈的碰撞,這時我沒有評判結果,適時讓學生觀察、對比、通過合作、討論,等底等高這一 前提,這樣讓學生在看似混亂無序的實踐中,增加對實驗條件的辨別,既圓滿地推導出了圓錐的體積公式,又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和批判意識的發(fā)展,而不必苦口婆 心地強調等底等高,對三分之一的認識也深入學生之心,圓錐體積計算漏乘三分之一的錯誤將得到很好的糾正。而這些目標的達成完全是靈活機智地利 用錯誤這一資源,所產生的效果,這節(jié)教學雖沒以前那么順利,但我覺得今天的學生才真正掌握了知識。因為學生更需要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真正關注學生 學習的過程,就要有效利用錯誤這一資源,教師要勇于樂于向學生提供充分研究的機會,幫助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是學生成長和體驗成功的樂園!
六年級數學《圓錐的體積》的教學反思 2
這一節(jié)失敗的課讓我反思了很多,除了總結和練習,還找到了很多不足之處均待提高。
1.課堂提問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空間。
如: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測量這個圓錐的體積?問題提出后,我僅停頓了2秒,沒有學生舉手我就接著說我們解決一個未知問題通常會把它轉化為已知問題,那么圓錐的體積可以轉化為我們原來學過的哪個立體圖形的體積呢?說完這句話,我就意識到,這個地方應該讓學生充分的思考,充分的'說一說方法,如果學生說不出,我再說這些話,學生可能會給我很多驚喜。
2.實驗結束后,你想說什么?
學生經歷了猜想、體驗、探究、驗證的過程,在實驗的過程中肯定會發(fā)現很多問題、矛盾。實驗結束后,學生應該有很多話要說。此時問一問,你想說什么?既給了學生一個思維提升的過程,又能順利的總結出這節(jié)課的結論。
3.如何有效的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讓高年級的學生也能積極回答問題?
這個問題,我曾經百思不得其解,總以為就是高年級學生的公開課比低年級的公開課難上,這節(jié)課后也豁然找到了原因:一是出在我平時的課堂上。由于平時上課總要照顧后進生,所以在回答問題時,往往不去叫舉手的好學生,總去點不舉手的后進生,公開課時也不由自主地這樣做。但是這樣做的后果就是導致,舉手的同學本來就有些害怕,我還總不去叫他。不但打擊了舉手同學的積極性,還打消了其他同學舉手的念頭。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緣于教師上課的心態(tài)。對著低年級學生上課,我們很容易放下姿態(tài),去哄他們,有一點做的好、說的好了,教師就會給很高的評價。而且態(tài)度還和藹可親。但是對著六年級學生,就覺得他們是大孩子了。自己首先都沒有用同樣的態(tài)度去對待他們,又怎么能向他們要同樣的課堂效果呢?
通過不斷的反思自己,讓我發(fā)現了很多自己的問題。這一節(jié)課,可以說是我從教以來對我打擊最大的一節(jié)課,卻又是讓我收獲最大的一節(jié)課。課堂上留下了很多遺憾,有機會真想再重新上一遍這節(jié)課。
六年級數學《圓錐的體積》的教學反思 3
《圓錐的體積》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之一,它是學生在學習了圓柱的認識,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體積,圓錐的認識基礎之上,學習的。這一堂課,我有幸邀請了三位同伴來聽我的課,給我一定的指導,我也從中發(fā)現了自己的一些問題。
這節(jié)課中,我注重學生操作的過程,我的設想就是要學生經歷這個過程。首先要讓學生觀察,我手中的學具,圓錐和圓柱有什么共同點?學生發(fā)現,它們是等底等高的。接下來,我提出問題,它們誰的體積大?但是關于這個問題,學生的回答,基本上沒有答到點子上,有學生說,因為誰的表面積大,所以體積大。本來我預設中,很容易觀察發(fā)現的體積對比,但是,因為我的提問,它們誰的體積大,為什么,這個為什么,讓學生絞盡腦汁去想,去套一些內容。后來我反思,我應該先把圓錐放入圓柱里,讓學生直接說出,圓錐的體積,比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小;蛘哂迷囼灥姆椒,把圓錐的水,倒入圓柱,讓學生直接得到體積比大小的結論。接下來,先讓學生說說方法如何驗證圓錐和等底等高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根據以前學的圓柱體積,學生得出了三個方法,排水法,實驗法,測量體積法。根據一些情況,排水法無法實現。學具是空心的,會漂浮在水面,其次,學具有縫隙,水會滲進去。所以排水法,只是作為學生了解的方法,但并不實踐。在試驗環(huán)節(jié),我沒有說清楚具體的操作要求,導致個別學生在操作中,用圓柱的水,倒進圓錐里,這樣難以得出正確的結論。大多數學生,聽清了我的要求,幾杯圓錐的水,可以倒入圓柱。學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結論。我讓學生在黑板上小組演示倒水的`過程,同時,也讓其他學生一起數杯數,也是加深試驗結果。我多讓幾個學生說一說,圓錐和等底等高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用了關聯(lián)詞,因為...所以...我也引導學生,多次強調,這樣的關系一定有一個前提,圓錐和圓柱是等底等高的。為了驗證這樣的體積關系,我抽學生上講臺,利用測量法,來驗證。當然,我在最后也強調,試驗只是一種手段,得出的結論可能是不精確的,但是數學家驗證了這一點,所以大家可以直接用這條結論。
美中不足就是習題沒有時間去練習。學生都有最佳遺忘曲線,如果沒有練習題,學生的知識沒有在最佳的時間去鞏固去檢測,對于真正理解知識,鞏固知識是不利的。我設計的習題,都是書上的,還是缺乏一點趣味性、層次性。
總之,這節(jié)課,不是很完美,有很多遺憾。以后的幾何課中,我還是會多讓學生歷經操作的過程,學生在操作中觀察、歸納、驗證、總結。操作前,一定要講清楚操作要求,還要預設更多可能會出現的
情況,時間的把控要再精確一點,自己的教學語言,還更規(guī)范一些,多用一些激勵語,以后的教學設計,盡量多考慮如何體現趣味性這個問題。
六年級數學《圓錐的體積》的教學反思 4
圓錐的體積是在學生直觀認識圓錐的特征,會算圓的面積,以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的基礎上安排教學的。因此,我有針對性地設計、制作了本節(jié)課的輔助教學課件,既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1、復習遷移,做好鋪墊
由于圓錐體的體積是在學生學過圓柱體的體積的基礎上安排教學的,為了讓學生回憶圓柱體的體積計算公式,以便為知識的遷移和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我制作了一張圖文并茂的圖文片向學生展示了一個圓柱體圖形,并在圖形下面用醒目的文字向學生提出問題:這是什么形體?它的體積應怎樣計算?這樣一張集文字、圖形、聲音于一體的圖文片,很容易引起學生注意,營造學習氣氛。
2、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知
數學來源于生活,我取材于生活以創(chuàng)設情境,使教學過程與生活實際密聯(lián)系起來,我制作了一張圖文并茂的圖文片向學生展示了曬谷場上一堆圓錐形的谷子,并在顯眼的位置向學生巧設問題:這堆谷成什么形體?你們能求出這堆谷的體積嗎?這樣,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把學生引入到新課探索的活動中。
3、實驗操作,推導公式
圓錐體積的推導,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為了讓學生直觀感知圓錐的體積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的關系。首先讓學生用工具做實驗,初步感知,再呈現我制作的圖文片向學生演示:用圓錐裝滿水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里的過程。并在動畫下面巧設問題:用圓錐裝滿水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空圓柱里,倒幾次正好倒?jié)M?每次水的'高度是圓柱高度的幾分之幾?有層次的教學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學生通過認真操作實驗,觀察思考,都明白了圓錐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1/3,從而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4、自學嘗試,解惑答疑
為了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把課本上的例1制成一張圖文片,配上悠閑的樂曲,讓學生嘗試解答。試做時,我則進行巡視,如有問題,個別輔導,接著指名回答。這樣,能夠把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使他們從中體驗到學習的成功的樂趣。
六年級數學《圓錐的體積》的教學反思 5
本節(jié)課《圓錐的體積》以談話法、實驗法為主,討論法、練習法為輔,實現教學目標。教學中,既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小學階段學習的幾何知識是直觀幾何。小學生學習幾何知識不是靠嚴格的論證,而主要是通過觀察、操作。根據課題的特點,主要采取讓學生做實驗的方法主動獲取知識,而且在教學中我注重如何有效的引導學生探究。
例如,在上課開始,我是讓學生回憶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讓學生猜測圓錐的體積也可以借助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來驗證,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到學生猜測出用圓柱的體積來幫助研究圓錐時,再進一步讓學生猜測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關系,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馬上讓學生自己以小組為單位去驗證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讓每個學生都經歷一次探究學習的過程。每個學生都經歷了“猜想估計---設計實驗驗證---發(fā)現算法”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按自己的.設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體積之間的關系,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在探究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再是實驗演示的被動的觀看者,而是參與操作的主動探索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新活的數學知識,獲得更多的是探究學習的科學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悅以及探究失敗的深刻反思,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會逐步變的有思想、會思考、會逐漸發(fā)現自身的價值。而且在探究出圓錐體積公式的基礎上,再讓他們想辦法計算出他們小組實驗用的圓錐的體積,又一次給了學生探究的空間,使他們對不光能得出圓錐的體積公式,而且知道怎么應用它。
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個性潛能。在學習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能,讓他們按自己的觀察進行猜測估計,按自己的設想操作學習,對自己學習情況進行總結,反思,在全體學生思維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出現了驗證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體積的方法。涌現出了對圓錐體體積計算公式中“1/3”的不同理解,實現了學習策略的多樣化,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資源。
六年級數學《圓錐的體積》的教學反思 6
讓學生真正成為活動的主動者,才能讓學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在圖形的教學中,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注重操作,注重實踐,可以讓教學達到最高效。
《圓錐》這節(jié)課,其教學目標是:
1)、認識圓錐,了解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高;
2)、掌握圓錐高的測量方法;
3)、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
4)、通過例一例二使學生會應用圓錐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中,學生通過實際觸摸,動手測量、探索推導等活動,前三個教學目標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順利完成。在公式應用這個環(huán)節(jié),考慮到學生已經預習過例題,就把例二教學做了改動給出一圓錐形麥堆,底面直徑是20分米,高是14分米,每立方米小麥重0.375千克,求這堆小麥重多少千克?讓學生自主練習,本以為應用公式很快就能解決的.一個問題,可學生算了好長時間還沒有完成。原來我在改動數字時沒有考慮到圓錐體積公式的1/3和3。14給出的直徑和高與1/3都不能約分,使本應該鞏固公式應用的目標辯詞了復雜的小數計算,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課后習題沒有處理完就匆匆結束了這節(jié)課。課后反思數學既活又嚴謹,看似一個簡單數字的出示也要付出周密的策劃。一節(jié)簡單流暢的好課,并不是隨手拈來的,只要用心的去思考,統(tǒng)籌安排,關注到每個細節(jié)才能得到。
教學需要學習,教學更需要反思,在反思中進步,在反思中提高。
六年級數學《圓錐的體積》的教學反思 7
圓錐的體積是在學生認識了圓柱與圓錐,并掌握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教學的。本節(jié)課我主要分兩個層次進行教學,一是推導圓錐體積計算公式,二是運用公式求圓錐的體積。我在教學時,主要運用了探究式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總結以下幾點做法:
一、大膽猜測,培養(yǎng)猜測意識
假設和猜想是科學的天梯,是科學探究的重要一環(huán)。任何發(fā)明創(chuàng)造我想都是離不開假設和猜想的;谶@樣的認識,結合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的特點,我在教學中借助教具和學具,讓學生充分觀察“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后,再大膽猜想它們的體積可能會有什么樣的關系?”這樣設計,事實證明不僅僅是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猜測意識,更重要的是充分調動了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大家探究的欲望強烈,為本節(jié)課的成功教學奠定了基礎。
二、操作驗證,培養(yǎng)科學的實驗觀。
數學不僅是思維科學,也是實驗科學,通過觀察猜想,實驗操作得到數學結論,這種形式也是進行科學研究的'最基本形式。在教學中,我準備實驗的用具,讓學生通過動手做實驗得出結論:圓錐的體積是與這個圓錐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圓柱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3倍。從而總結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V=1/3Sh。
從本課的練習環(huán)節(jié),發(fā)現學生對圓錐體積的計算掌握扎實,這說明操作實驗在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中顯得非常重要。同時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態(tài)度去對待這個實驗,實事求是,認真分析自己操作實驗。培養(yǎng)學生科學實驗觀。
讓每個學生都經歷了“猜想---實驗---發(fā)現”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學生獲得的不僅是鮮活的數學知識,獲得更多的是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孩子們體驗到探究數學的樂趣。
六年級數學《圓錐的體積》的教學反思 8
上完《圓錐的體積》這節(jié)課,我反思了整堂課的教學,總的來說,上下來還是可以,通過學生大膽猜測圓錐的體積可能和什么形狀的物體有關引入科學驗證,然學生在兩次倒水的過程中發(fā)現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積間的關系,由此引出圓錐的的體積公式V=Sh÷3,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非常注重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畢竟學生始終是活動的主體。同時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態(tài)度去對待這個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整個過程注重實事求是,認真分析自己的實驗結論,培養(yǎng)了學生科學的實驗觀。教學中“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1/3,它們一定等底等高”這個環(huán)節(jié)我沒有預先設計的,它是課堂中隨機生成的,卻讓學生增加了知識,通過學生的舉例子,學生能發(fā)現當當圓柱和圓錐的底面積和高交叉相等時,圓錐的體積也是圓柱體的三分之一,因此這句話是錯的。總而言之,這節(jié)課每個學生都經歷了“猜想---實驗---發(fā)現”的環(huán)節(jié),不僅讓學生獲取了新知,也讓學生體會到探索成功的樂趣。
但課后反應的的.作業(yè)情況來看,學生基本理解了圓錐的體積,但在計算時卻經常忘記除以3。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對于稍微需要靈活判斷的題目還是不能有較好地把握,從而也可以看出,他們對于該體積公式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了較簡單的和較低的層面,知識死記公式,不能靈活應用。
六年級數學《圓錐的體積》的教學反思 9
在評教評學中我所講的內容是《圓錐的體積》,是學生在掌握了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回顧上一節(jié)學過的內容,再讓學生大膽的猜想圓錐的體積公式。然后通過實驗操作來發(fā)現圓錐與等底等高的圓柱之間的關系,從而得出圓錐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或圓柱的體積是等底等高圓錐體積的3倍。
并能運用這個關系計算圓錐的體積。本節(jié)課我重點讓學生動手實驗探究充分發(fā)揮學生小組合作的精神,大膽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實驗,并記錄下整個實驗過程和發(fā)現的結果。在匯報時,由于準備的材料不同,范耀君同學的小組和郝子龍小組發(fā)生了爭論,也是本課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我及時抓住這一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得出必須在等底等高的條件下,從而推導出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并懂得圓錐體和圓柱體之間的關系。
在感知事物,獲取感性知識中,操作與思維緊密結合,加深對圓錐及體積的認識。遺憾的是學生動手實驗時,占據了較長的'時間,以至練習的時間不多,沒有達到充分的鞏固。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合理的安排和調控好課堂,使學生有充分發(fā)揮的空間。
六年級數學《圓錐的體積》的教學反思 10
在教學“圓錐的體積”這一課時,我沒有用傳統(tǒng)的講解演示法去組織教學,而是采用探究性學習的方法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圍繞怎樣能讓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的問題,我思索了好一陣子,曾作過這樣的設計:圓錐的體積大小與什么有關?當學生回答與圓錐的底面積和高有關時,教師接著問:已知圓錐的底面積和高怎樣計算圓錐的體積?這時,估計有學生很快說出計算公式,因為有學生已看過書,這是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此時教師該怎么辦?不讓這些學生回答,這是對他們的`不尊重,可能會打消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如果讓他們回答,勢必會影響班上絕大多數學生探索的積極性,因為他們原本是不知道這個結論的,現在結論已給出,又何必苦苦進行探索?
我反復地思考著,預想著學生中可能會出現的種種情況……,于是我決定提問:你能想什么辦法自己去發(fā)現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這一問題的提出,不在公式本身,而在于發(fā)現公式的思考方法上,我想,小學生往往只關心結果,不注意思考方法和過程,既使看過書的學生,大多也未曾思考為什么會是這樣之類的問題,這問題能將學生的思維聚焦在探究的方法上,而重視對探究方法的思考,正是我們的數學教學應該加強的,問題一提出,學生就置身于問題情景中,興趣盎然地投入探究活動之中。
實踐證明,整個學習過程,是一個積極探究的過程,學生始終是主動的探索者,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不僅主動地建構計算圓錐體積的新知,而且思考力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
課后反思這節(jié)課,我想探究性學習決不是讓學生盲目的試誤,否則將會出現形似探究,實際上還是講解灌輸的教學。我認為,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關鍵是:教師要將自己假設成學生,了解學生思維的實際情況,善于將書本上結論性知識轉變成學生樂于探究的問題,從而燃起學生探究的欲望,使學生以飽滿的情態(tài)積極投入到探索性學習活動中,教師還必須引導學生關注探究的方法,給予探究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探究,提高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六年級數學《圓錐的體積》的教學反思 11
教學圓錐的體積是在掌握了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教學的。本課教學摒棄了以往把學生分成若干組,小組實驗得出結論的方法。
新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察,先猜測圓錐的體積和什么有關,學生聯(lián)系到了圓柱的體積,在猜想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白學習目標。然后讓學生看白板演示將圓錐里的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圓柱里,需要倒幾次。雖然孩子們沒有進行實驗,但孩子目睹了過程,從中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推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對圓錐的體積建立了鮮明的印象之后,就應用公式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鞏固深化知識點。
思考:雖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成為一個探索者、研究者、發(fā)現者,但不是并不是每個知識的獲得都必須學生動手操作。從課后的作業(yè)反饋來看,學生的出錯率比以前小組合作的學習的還要好。看來,這樣的學習,學生學的活,記得牢,即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六年級數學《圓錐的體積》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04-03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12-23
《圓錐體積》教學反思04-02
圓錐的體積教學設計04-25
圓錐的體積教學設計04-25
圓柱和圓錐的體積 教案及反思04-25
《圓錐的體積》教案設計及反思04-25
《圓錐的體積》數學教案優(yōu)秀12-21
圓錐的體積教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