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热66热这里只有精品,特黄特色的大片在线观看,亚洲日本三级在线观看,国产三级农村妇女在线,亚洲av毛片免费在线观看,哺乳叫自慰在线看,天天干美女av网

部編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單元《赤壁賦》優(yōu)質(zhì)課教案

時間:2024-04-02 19:21:46 美云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部編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單元《赤壁賦》優(yōu)質(zhì)課教案(通用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部編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單元《赤壁賦》優(yōu)質(zhì)課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部編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單元《赤壁賦》優(yōu)質(zhì)課教案(通用15篇)

  部編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單元《赤壁賦》優(yōu)質(zhì)課教案 1

  《赤壁賦》是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的第16課文的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寫景抒情的名篇,寫于宋神宗時期。當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黃州時期是蘇軾創(chuàng)作上重要的分水嶺,在此期間,他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本文為前《赤壁賦》,文章寫景充滿詩情畫意,并采用“主客問答”的說理方式,逐層闡述作者的觀點,思想認識逐步深化。全文通過鋪陳和排比形成了一種整飭之美。

  在閱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們要結合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在讀通、讀懂的基礎上,梳理文中情感起伏變化的脈絡,抓住文章寫景、抒情、說理完美融合的特點,體會作者復雜矛盾的內(nèi)心世界和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素養(yǎng)目標】

  1、了解蘇軾的生平、作品,以及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積累文化常識。

  2、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疏通文意并背誦全文。

  3、了解賦的相關知識,了解作品“以文為賦”,駢散結合的形式特點,鑒賞語言藝術。

  4、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勇于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碧K軾在赤壁之上,發(fā)出了人生的感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這篇《赤壁賦》。

  二、知人論世

  1、了解作者—蘇軾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與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稱之為“三蘇”。蘇軾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自己總結一生為“問余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澹州”(《自題金山畫像》)。但是,他也鑄煉了自己宏大曠達的胸懷,追求藝術的人生境界與心靈境界的高度和諧。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枯木怪石圖卷》等。

  2、人物軼事

  反唇相譏

  相傳,蘇東坡一次與王安石同行,偶見一房子根基已動,一面墻向東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戲東坡:“此墻東坡斜矣!”蘇東坡仰頭大笑,即吟下聯(lián)反譏王安石:“是置安石過也!”嵌名為巧,雙關尤妙。

  3、了解寫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貶到黃州(今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元豐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兩次游覽黃州城外的赤壁,寫了兩篇游記,后人習慣稱前一篇為《赤壁賦》或《前赤壁賦》,稱后一篇為《后赤壁賦》。

  4、解題

 、俪啾冢旱孛挥邳S州附近,一般認為在今湖北武漢市的赤磯山。

  ②賦,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由《詩經(jīng)》《楚辭》發(fā)展而來。有辭賦、駢賦、律賦、文賦等。賦在形式上有三個特點:語句上以四、六字句為主,并追求駢偶;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xié);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排偶和藻飾是賦的一大特征。賦在內(nèi)容上的特點:鋪采摛文,體物寫志。賦側(cè)重于寫景,借景抒情。

  5、了解“烏臺詩案”

  宋神宗在熙寧年間(1068—1077)重用王安石變法,變法失利后,又在元豐年間(1078——1085)從事改制。就在變法到改制的轉(zhuǎn)折關頭,發(fā)生了蘇軾烏臺詩案。這案件先由監(jiān)察御史告發(fā),后在御史臺獄受審。烏臺指的是御史臺,漢代時御史臺外柏樹很多山有很多烏鴉,所以人稱御史臺為烏臺,也戲指御史們都是烏鴉嘴!盀跖_詩案”是元豐二年發(fā)生的文字獄,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蘇軾《湖州謝上表》中語句和此前所作詩句,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蘇軾的詩歌確實有些譏刺時政,包括變法過程中的問題。但此事純屬政治迫害。

  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ㄒ唬╊A習檢查:

  1、明確字音

  壬戌(rénxū)屬客(zhǔ)馮虛(píng)

  和之(hè)嫠婦(lí)愀然(qiǎo)

  舳艫(zhúlú)釃酒(shī)橫槊(shuò)

  匏樽(páo)扁舟(piān)蜉蝣(fú)須臾(yú)

 。ǘ┏踝x課文,整體感知

  【思考1】文章情感變化的脈絡是怎樣的?

  明確從賞景之中獲得“樂”,因客之簫聲而“生悲”,通過蘇子之寬慰使客“喜而笑”。情感脈絡是“樂——悲——喜”。

  四、文本研究

  【思考1】研讀第一段

  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

 、偌韧褐皋r(nóng)歷十六日

  ②興:起

 、蹖伲簞袢孙嬀

 、苌傺桑阂粫䞍

  ⑤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薨茁叮喊酌C5乃

 、邫M:籠罩、覆蓋

 、嗳纾和

 、崃瑁涸竭^

 、饷H唬簳邕h的樣子;馮:同“憑”,乘;虛:太空;御:駕;羽化:傳說成仙的人能飛升,像長了翅膀一樣

  活動二:問題探究

  1、概括本段的內(nèi)容。

  明確月夜泛舟的陶醉。

  2、本段蘇子的心情怎么樣?為何?

  明確樂甚。因為美景、暢飲、友情等。

  3、第一段描寫的赤壁之景美在何處?為什么這樣寫?

  明確

 、龠@一段的描寫蘊含著一種深沉雋永的詩意。泛舟赤壁之下,頭頂一輪皓月,腳踩萬頃碧水,白茫茫的水汽籠罩江面,清風徐徐吹拂,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漂浮于水面,任意飄蕩。景象如夢境一般,賞心悅目,令人陶醉其中。

 、谧髡哌@樣寫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長江的大氣、飲酒吟詩的快感、豁達的情境都使下文的“悲”顯得更加濃重和凄涼,為下文寫“悲”做了鋪墊。

  4、試分析“徘徊”一詞的效果。

  明確月亮從東山后面露出了臉,到斗宿和牛宿之間就徘徊不前了,一“出”,一“徘徊”,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月亮不易察覺的緩緩移動,以及對游人的依依眷戀和脈脈含情。也反映出作者看月亮時愉悅的感受。

  【思考2】研讀第二段

  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

  ①扣舷:敲著船邊,指打著節(jié)拍

 、阼阂环N劃船工具,形似槳

 、劭彰鳎涸鹿庀碌那宀

 、芩荩耗媪鞫

  ⑤渺渺:悠遠的樣子

 、廾廊耍汗湃擞脕碜鳛槭ブ髻t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⑦倚:循,依

  ⑧和:同聲相應,唱和

 、嵫U裊:形容聲音婉轉(zhuǎn)悠長

 、饪|:細絲;幽壑:深谷;嫠婦:寡婦

  活動二:問題探究

  1、概括本段的內(nèi)容。

  明確悲涼簫聲的傷感。

  2、“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聲表現(xiàn)了主人怎樣的情懷?

  明確

  ①“美人”指作者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②歌聲表現(xiàn)了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zhí)著態(tài)度,堅持對朝廷政事關切而不甘沉淪的情懷。

  3、寫客人“嗚嗚然”的簫聲,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確

 、俅颂幟鑼懞嵚暎柚鋸、想象,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化抽象為具體,把洞簫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現(xiàn)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聞其聲。

 、谧饔茫核膫比喻、兩處夸張的應用渲染了簫聲的悲涼,而正是這種悲涼觸動了作者受挫之后的那種隱憂微愁,由此作者不禁觸景傷懷,浮想聯(lián)翩,悲從中來。

  4、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樣發(fā)生變化的?又因為什么?

  明確由樂到悲。主要由客人的洞簫聲引發(fā)的。由歌聲想到人生無常和生命的短暫。

  【思考3】研讀第三段

  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

 、巽溉唬喝萆淖兊臉幼

  ②危坐:端坐

 、劭姡嚎潱P繞

 、苡艉酰好⒌臉幼

  ⑤方:當

 、尴拢汗フ

  ⑦東:向東進發(fā)

 、圄镀A: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後嚲疲赫寰

  ⑩槊:長矛;漁樵:打魚砍柴;渚:江中小洲;侶、友:以……為伙伴、朋友;遺響:余音,指簫聲

  活動二:問題探究

  1、概括本段的內(nèi)容。

  明確人生失意的悲情。

  2、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那么,“客人”之悲來自哪幾方面?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明確對比。一是由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曹操、周瑜)的消逝想到自己的渺小,二是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三是要擺脫現(xiàn)實處境(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卻“知不可乎驟得”。賦寫“客人”的生悲之因,實為下文寫蘇子的開導之詞蓄勢。

  【思考4】研讀第四段

  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

 、偈牛和

 、谒梗捍耍@里指水

 、塾簼M

 、芴摚喝

 、荼耍耗牵@里指月亮

 、拮洌旱降

  ⑦消長:消減和增長

 、嗌w:這里表示假設語氣

  ⑨以:通“已”,停止

  ⑩是:這;造物者:自然;適:享有

  活動二:問題探究

  1、概括本段的內(nèi)容。

  明確隨緣而安的態(tài)度。

  2、作者是如何回應客人的悲嘆的?

  明確從具體的月亮和水說起,從變與不變的角度,得出了無論是宇宙還是人生,都是相對的道理。認為如果從變的角度來看,人生百年,天長地久,其實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保持常態(tài);如果從不變的角度來看,萬物無窮無盡,人生也一樣綿延不息。

  3、這是一種怎樣的人生觀?如何評價?

  明確這是一種辯證的觀點,有一定的道理。這種宇宙觀表現(xiàn)了詩人對政治迫害的的蔑視,對于所追求的理想的堅持;表現(xiàn)了他在身處逆境時候的一種豁達、開朗、樂觀、自信;也表現(xiàn)了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包含了一種無可奈何的安慰。

  4、那么詩人主張從什么地方尋求安慰呢?

  明確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非但不必因為“吾生之須臾”而羨“長江之無窮”,而是要使“無窮”的萬事萬物為“吾生”所享有。

  【思考5】研讀第五段

  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

 、俑茫褐匦抡寰

  ②肴核:菜肴和果品

 、劾羌毫鑱y

 、苷斫澹赫碇鴫|著

 、莺酰河

 、藜龋阂呀(jīng)

  ⑦白:變白

  活動二:問題探究

  1、概括本段的內(nèi)容。

  明確忘情塵世的灑脫。

  2、文章為什么以酒后“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結?這樣寫有何作用?

  明確(1)

 、俸魬_頭,如“舟中”呼應“泛舟”,“東方之既白”呼應“月出于東山之上”,使文章的結構更加完整。

 、诜匆r,用“杯盤狼籍”的雜亂來反襯作者內(nèi)心世界的舒適、寧靜。這時的喝酒已不是為了借酒消愁,而是因為精神達到了“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輕松愉悅。

 。2)作用:作者極寫游賞之樂,進入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表達了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

  3、這樣的結尾有什么深刻含義?

  明確這種結尾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不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思考6】本文采用了主客問答、抑客揚主的形式,文中的“客”指誰?如何理解“客”的.存在?

  明確(1)觀點一:是認同文章的紀實性。有人考證同游之“客”確有其人,就是道士楊世昌。楊道士多才多藝,善畫山水,長于吹簫。從文中“客有吹洞簫者”一句,也可作出判斷。

  觀點二:是認同形式上的虛托性。主客問答這種形式本來就是賦體文章的典范手法。蘇子能從清風明月中尋求解脫,蘊含了多少無奈與傷悲!蘇子隨之闡說自己的變與不變論,進行勸慰。這與其說是“勸客”,莫若說是“慰己”。所以,“主客”我們都可以理解為蘇軾自己。這是現(xiàn)實中的肉身與獨立之精神的對話。

 。2)無論“客”指誰,“客”的存在是對“主”——蘇子極好的襯托:“客”的落寞傷感,反襯出蘇子身遭貶謫、身處逆境而不消沉、不頹廢的人生智慧;“客”的悲觀消極,反襯出蘇子樂觀、曠達、灑脫的積極情懷。

  【思考7】本文“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是如何體現(xiàn)的?

  明確①保留傳統(tǒng)賦體詩的特質(zhì)和情韻特點:運用賦體傳統(tǒng)的對話形式、韻文和對偶句式,使文章富有節(jié)奏感。

 、谕黄屏藗鹘y(tǒng)賦的表現(xiàn)手法:章法結構和語言格式注入了更多散文因素,造語多有變化,用典不拘故事,寫景富于變化,使文章如行云流水,揮灑自如,不拘一格。

  【思考8】如何評價作者的觀點?談談對自己的啟示。

  明確他的人生態(tài)度是樂觀的,作者表明的觀點是希望一個人不要發(fā)無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種看似超脫塵世其實卻并不現(xiàn)實的幻想世界;而適應現(xiàn)實,在目前這種寧靜恬適的環(huán)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但也有負面因素,主張隨遇而安也可能導致斗志的消減。

  【思考9】對比閱讀

  后赤壁賦

  蘇軾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wǎng)得魚,巨口細鱗,狀似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

  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翩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皢韬羿嫖!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湖心亭看雪

  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問題:仔細閱讀《赤壁賦》第四段和《后赤壁賦》第三段及《湖心亭看雪》,試比較思考:其中的情懷有何不同?

  明確《赤壁賦》:“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闭J為將個體融入自然便可得到永恒,表現(xiàn)曠達樂觀情懷。

  《后赤壁賦》:“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久留也!闭J識到個體的渺小,自然的強大,對自然感到敬畏,表現(xiàn)悲、恐之情。

  《湖心亭看雪》通過對湖心亭賞雪巧遇一事的描寫,表現(xiàn)作者遺世獨立、卓爾不群的高雅情懷。

  五、技巧點撥—分析本文的藝術特色

  【任務引導】在閱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們要結合作者的特殊經(jīng)歷,把握住文章行文線索,學習本文情、景、理相結合的寫法。

  【寫法分析】分析本文的藝術特色

 。ㄒ唬耙晕臑橘x”、駢散結合。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zhì)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diào)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特別宜于誦讀,并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xiàn)了韻文的長處。

 。ǘ┬蜗髢(yōu)美,善于取譬。

  如連用的五個比喻,渲染了簫聲的悲涼,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音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寫得具體可感,效果極佳。

 。ㄈ┣椹p景﹑理融為一體。

  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爐。景則水月流光,情則哀樂相生,理則物我相適。其間雜以嗚嗚簫音,悠悠古事。體物寫志,不離眼前景;議論、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情因景生,景以情顯,由情入理。

 。ㄋ模┲骺蛯Υ鸬霓o賦結構。

  主客對答是賦的傳統(tǒng)手法,主客一般是作者一人的化身。

  六、明晰主旨

  通過泛游赤壁的所見所聞,以及主客之間的相互辯駁,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曠達到陷于苦悶,又由苦悶到解脫的思想過程,表現(xiàn)了作者在“烏臺詩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雖身處逆境卻仍然熱愛生活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七、拓展閱讀

  材料一

  蘇東坡十一歲時,進入中等學校,認真準備科舉考試。為應付考試,當時的學生必須讀經(jīng)史詩文,經(jīng)典古籍必須熟讀至能背誦。最努力苦讀的學生會將經(jīng)書和正史抄寫一遍。蘇東坡讀書時也就是用這種方法。若對中國詩文樸質(zhì)的經(jīng)典,以及正史中常見的名稱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這種讀書方法,自有其優(yōu)點。因為將一本書逐字抄寫之后,對那本書所知的深刻,決非僅僅閱讀多次所能比。這種用功方法,對蘇東坡的將來大有好處。

  蘇東坡與弟弟蘇轍正在這樣熟讀大量的文學經(jīng)典之時,他父親趕考鎩羽而歸。蘇洵對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雖未能考中,但他以純粹而雅正的文體教兒子,教兒子深研史書為政之法。這樣的家庭氣氛,正適于富有文學天才的青年的發(fā)育。

 。ㄕ幾粤终Z堂《蘇東坡傳》)

  材料二

  蘇軾生活在佛教傳播相當發(fā)達的四川,處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蘇軾家庭的宗教氣氛也十分濃厚,其父蘇洵是云門宗四世圓通居訥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優(yōu)婆夷,其弟和其繼妻都信佛,這對他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從蘇軾的經(jīng)歷看,他剛開始并沒有真正信奉佛教,元豐三年烏臺詩案后,四十一歲的蘇軾被貶黃州團練副使,政治上的挫敗使他開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價值意義,并借佛老的方法來凈化自心。這一時期,他審視自己的經(jīng)歷以及處世態(tài)度,重新尋找心靈的支撐點,開始思考人生的真諦,開始接受佛教思想。謫居黃州以來,蘇軾躬耕東坡,作詩賦詞,向世人展現(xiàn)了一個極富魅力的“東坡居士”形象。

  黃州詞如此豐產(chǎn)的數(shù)量也預示著它內(nèi)容的豐富性,其中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貶后曠達心情的抒發(fā),有登高臨水、吊古傷今,有對親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對世間丑惡的譏諷;既有火樹銀花的都市,也有靜謐祥和的鄉(xiāng)村……題材之廣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氣磅礴,豪放奔騰如洪水破堤,一瀉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則空靈雋永、樸質(zhì)清淡。

  蘇軾詩詞的主導風格是灑脫曠達,其曠達風格的形成并非只因其個人與偶然,同時也是整個宋代文化浸染下的產(chǎn)物。蘇軾從來都是以一種無所不適的超然態(tài)度來面對自己所遇到的種種挫折,佛學思想的影響讓他形成了一種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詩詞中抒發(fā)人生如夢的感觸,表現(xiàn)超然自如的人生態(tài)度,營造出一種空靈、恬淡而又清雅的獨特意境,從而構建出一個“詞意高妙”的超然曠達的藝術高境。

 。ㄕ幾在w凡龍《蘇軾黃州詩詞論析》)

  材料三

  蘇軾是開辟了宋詞新天地的一代詞人,其詞不僅在國內(nèi)影響深遠,而且早就流傳到了東亞各國。夏承燾在《論詞絕句》中云:“坡翁家集過燕山,垂老聲名滿世間!闭f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國外廣為傳播。其中日本文人特別喜歡效仿蘇軾的詞作。

  日本詞人學習、效仿蘇軾的詞,首先是仿調(diào),即采用蘇軾創(chuàng)作的詞調(diào)。蘇軾最有名的豪放詞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水調(diào)歌頭》,許多日本詞人也喜歡用此詞調(diào)作詞。在日本詞人中,森槐南特別心折于蘇軾,也最有蘇詞之風。夏承燾在《域外詞選》序言中稱贊他:“日本詞人為蘇辛派詞,當無出槐南右者!

  其次是用韻,即按照蘇軾詞的韻腳來進行創(chuàng)作。如林讀耕齋有次韻蘇軾的《滿庭芳警世》詞;野村篁園有次韻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詞……這些詞不光次韻,大都也是以蘇軾詞為范本創(chuàng)作。有的步韻和蘇軾原作韻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讀耕齋的《滿庭芳警世》詞,韻腳與蘇軾的《滿庭芳警世》詞完全一樣。

  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蘇詞的語詞句式、立意、風格來進行創(chuàng)作。有的直接擷取化用蘇軾詞的經(jīng)典語詞,表達其相似情懷。如用“瓊樓玉宇”,森槐南的《水調(diào)歌頭》:“摩壘曉風殘月,接武瓊樓玉宇,酒醒不勝寒。”高野竹隱的《水龍吟》:“料瓊樓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學句法,對蘇軾詞中的經(jīng)典句法進行效仿。如對蘇軾《水調(diào)歌頭》中的“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模仿,高野竹隱的《水調(diào)歌頭》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邊鷗!庇械男Х乱衙撀蕴K詞形跡,達到自出機抒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調(diào)歌頭》:“論填詞,板敲斷,笛吹酸。聲裂哀怨第四,猶道動人難。摩壘晚風殘月,接武瓊樓玉宇,酒醒不勝寒。”在詞中抒發(fā)胸襟懷抱,表達詞學見解,與蘇軾一樣境界宏闊開放、豪健清雄。

 。ㄕ幾藻X錫生《日本詞人對蘇軾詞的接受》)

  問題:蘇軾作為“開辟了宋詞新天地的一代詞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請結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

  明確

 、偬K軾青少年時期就運用科學的讀書方法,加深對經(jīng)典詩文的理解,使之受益匪淺;

  ②父親蘇洵在文體和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對蘇軾影響很大;

  ③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和濃厚的宗教氛圍,對他的成長和思想都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苷紊系拇鞌『蛯θ松鷥r值意義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獨特,題材廣泛;

 、菡麄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響,使他的思想藝術境界達到超然曠達的境界,營造出獨特意境。

  八、素材積累—蘇軾名句

  1、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所未正也。

  3、慎重則必成,輕發(fā)則多敗

  4、崇德而定勢,行又而忘利,修修而忘名。

  5、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

  6、發(fā)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7、崇德而定勢,行又而忘利,修修而忘名。

  8、修其本而末自應。

  9、生、死、窮達,不易其操。

  部編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單元《赤壁賦》優(yōu)質(zhì)課教案 2

  教學目標

  1、通過指導誦讀,引導學生掌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2、通過研習探討,把握作者對自然和人生的雙重感悟。

  2、通過預習交流,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匯,如“屬”、“如”等實詞,“之”、“然”、等虛詞,同時積累常見的文言句式。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如何理解作者對人生的看法。

  2、個性化鑒賞:景、情、理的融合,語言特點等。

  課時安排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生課前預習

  1、閱覽相關材料

  收集關于赤壁的歷史、關于賦的相關知識。

  2、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并歸納文章的字詞。

  二、作者和解題:

  以蘇軾圖片導入,由小組學生介紹蘇軾的相關經(jīng)歷,教師明確:

  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

  三、第一環(huán)節(jié):

  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jié)奏的緩急和節(jié)奏的變化。

  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四、第二環(huán)節(jié):

  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

  1、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

  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根據(jù)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駢句,用心讀。

  2、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

  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五、第三環(huán)節(jié):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師點撥:

  第一節(jié)——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jié)——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jié)——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jié)——隨緣而安的態(tài)度

  第五節(jié)——忘情塵世的灑脫

  落實教學目標。

  六、第四環(huán)節(jié):

  學生按四組展開討論:

  1、文章寫了怎樣的景?

  2、文章寫了怎樣的情?

  3、文章寫了怎樣的理?

  七、課堂演練,強化雙基(略)

  八、布置作業(yè):安排下節(jié)課的討論話題:

 。1)搜集蘇軾相關作品(詞賦)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賞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體會蘇軾對自然的態(tài)度。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部編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單元《赤壁賦》優(yōu)質(zhì)課教案 3

  教材分析:

  《赤壁賦》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后,處在事業(yè)和人生的低谷,閑暇與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借以排遣內(nèi)心苦悶憂憤而寫的一篇游記。文章雖然采用賦體的形式,但文中對景物的描寫,及由景物引發(fā)思想情感的復雜變化和最后作者曠達人生境界的呈現(xiàn),使文章具有了獨特的審美價值。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學習體會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

  3、體會作者在文章中表現(xiàn)出來的曠達胸懷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學習體會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

  2、體會作者在文章中表現(xiàn)出來的曠達胸懷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設想:立足文本以朗讀為依托,抓住關鍵問題師生研究探討。

  教學法:朗讀法,研討法,圈點法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語設計:讀到“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時,我們看到了一位享受閑適的蘇軾;讀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時,我們認識了一位充滿理趣的蘇軾;讀到“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時,我們讀出了重情而傷痛的.蘇軾;而讀到“大江東去,浪淘盡”時,我們更能感受到一位豪邁而曠達的蘇軾。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同一個創(chuàng)作個體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是不同的生命特質(zhì),那么通過《赤壁賦》的學習,我們從中又能品出一個什么樣的蘇軾呢?(板書課題)

  文體介紹:“賦”以楚辭為源頭,到了荀況才有定名。它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后期,到了漢代才形成確定的體制。這種文體一般描繪客觀事物,極盡夸張鋪排之能事,形象絢麗,規(guī)模壯闊動人,多采用主客問答的方式行文。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賦者,鋪也;鋪采摛(chī)文,體物寫志也。”體物寫志,指賦的內(nèi)容;鋪采摛文,指賦的形貌。賦在藝術表現(xiàn)上注重鋪陳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內(nèi)理。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泛讀課文,解決句讀。

  2、設置問題,學生參照課文注釋自由朗讀課文。

  圈點法勾畫文中寫景、議論和抒情的語句;文章寫作的主要內(nèi)容;文章感情變化的脈絡,梳理文章結構。

  明確:文章采用明暗線結合的方式,即明寫泛舟宴樂,暗寫自己心境由“樂-悲-喜-笑”的變化過程。通過夜游時的所見所感來抒發(fā)人生的感慨。按照這樣的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月下泛舟(1),憑吊古今(2-3),闡述哲理(4-5)。

  3、提示重要的文言知識

  (1)通假字:

 、倥e酒屬客 (屬-囑)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馮-憑)

 、凵酱ㄏ嗫(繆-繚)

 、芘e匏樽以相屬(屬-囑)

  (2)活用詞:

 、傥栌嫩种疂擈裕轮壑藡D 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動用法)

 、陧樍鞫鴸|也 東:東去(名作動)

 、蹅H魚蝦而友麋鹿 侶、友:以……為伴侶,以……為朋友(意動用法)

  (3)特殊句式:

 、倭枞f頃之茫然(定語后置)

 、诤螢槠淙灰?(賓語前置)

 、鄱癜苍谠?(賓語前置)

  ④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滄海之一粟。(謂語省略,省略句)

 、荻趾瘟w乎!(賓語前置)

  ⑥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判斷句)

  (說明:文言文的學習重點在于積累,以此儲備一定的知識,借以提高文言文閱讀的能力。當然一篇文章中的知識點很多,這里提列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知識點,對學生起到一種學習引領的作用。)

  三、品味課文,突破重難點 品味景色之美,體味景中之情:

  1、齊讀第一段,畫出寫景的句子。

  2、研討:作者筆下的月夜赤壁景色如何?試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表現(xiàn)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月夜泛舟赤壁,一襲月光瀉在這萬頃碧水之上,如煙霧般籠罩在江面,清風徐徐吹來,波光粼粼。茫茫月色,茫茫江水,境界開闊而空明,意境澄沏而朦朧,如夢似幻,真可謂清風與明月交織,露珠與水色輝映,幽雅而寧靜,蒼茫而朦朧,真是風月無邊,秋景如畫。

  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情畫意總關情”。在這清幽朦朧的景色中,主人公可以“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從而表現(xiàn)出作者泛舟秋江欣賞美景的愉悅心情;作者在遼闊江面上泛舟,仿佛凌空乘風而行,簡直就要脫離人世,升入仙境。如此之美景令人心曠神怡,而在這良辰美景中又可以飲酒賦詩,真是“除卻詩酒何所癖,獨于山水不能廉”。美景、美事,帶來美的感受,此乃“山水之樂、詩酒之樂”。

  3、學生自由朗讀第二段,品讀情感的變化,研討以下問題:

  (1)主客各自是怎樣表現(xiàn)的?

  (2)作者對主客的思想傾向如何?

  明確:面對良辰美景主人是“飲酒樂甚,扣弦而歌”且美夢隨之而至;而客人似有不解風情之味,在良辰美景之中,他卻以哀婉的嘯聲傳達出悲涼和凄清之音。而文章的感情正是由此發(fā)生逆轉(zhuǎn),由樂過渡到下文的悲。

  4、個人朗讀第三段,品味文中之“悲”。

  (1)指導學生朗讀本段,注意情感的把握。

  (2)介紹文章寫作的背景,為品味文中之“悲”做準備。

  (3)結合文章具體語句看看作者在悲嘆什么?為什么會有這種悲情?

  明確:從文章的內(nèi)容看,作者之“悲”由三個方面的感觸引發(fā):

  江山風物觸發(fā)蘇軾聯(lián)想到歷史人物——曹操——當年何等英雄,而一句“今安在哉?”筆鋒陡然一轉(zhuǎn),就是這么個一世之雄,隨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情感跌入谷底,此一悲也――英雄安在;英雄人物尚且如此,那么被貶謫黃州的蘇軾情況又是怎樣呢?“漁樵江渚,侶魚蝦友麇鹿;駕扁舟,舉匏樽以相屬”,而“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以蜉蝣與天地,滄海與一粟對比,說明人的渺小;“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以吾生之須臾和長江之無窮對比,說明人生短暫。作為有著獨步古今才華、遠大抱負和政治才干的蘇軾,卻報國無門,又怎能不悲,怎能不哀,此二悲也――人生短暫,事業(yè)無成;人生短暫,壯志難酬,F(xiàn)實的無奈,他是多么想使自己同大自然融為一體,讓人生永駐,歲月常在,甚至獲得永恒:“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然而,“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這是理想與現(xiàn)實沖突的悲哀,此三悲也。(此處結合當時背景來談作者何以會產(chǎn)生這種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的悲哀之嘆。)

  部編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單元《赤壁賦》優(yōu)質(zhì)課教案 4

  【教材分析】

  《赤壁賦》是第四冊古代散文單元中一篇哲理性很強并蘊涵了作者深沉的情感的散文。由以前的自讀課文升格為講讀課文,其重要性可見一斑。而且,蘇軾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位影響深遠的巨匠,他的很多作品都被選入教材,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師和學生。

  【學生分析】

  經(jīng)過近兩年的高中語文學習,學生積累了相當?shù)奈膶W知識,有了一定的文學文化修養(yǎng),他們已經(jīng)有能力把作品再深一層,穿過作品這道長廊,走進作家的內(nèi)心深處,更深層次地探究作家的情感和內(nèi)心世界。

  【任務分析】

  掌握課文內(nèi)容;引導學生從《念怒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后赤壁賦》三次詠嘆中探討黃州時期蘇軾的思想軌跡。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比較閱讀《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后赤壁賦》

  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了解蘇軾的思想,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重點難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

  2、了解作者運筆自然,文辭優(yōu)美的寫作特色及語言運用的妙處。

  3、體會景、情、理三者內(nèi)在的聯(lián)系。

  【設計思想】

  分兩步:

  一、掌握《赤壁賦》的基本知識及背誦;

  二、比較“三詠赤壁”探討黃州時期蘇軾的思想。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美讀成誦

  (一)導語

  (投影):“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jīng)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chǎn)生!

  講解:這是余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中,分析了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生活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后,得出的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的結論。今天我們就來領略前《赤壁賦》這篇千古絕唱的獨特魅力。

  (齊讀)

  (二)指導誦讀

  1、讀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動詞重讀;“哀吾生之須臾,慕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韻腳字重讀;“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羨乎”疑問詞重讀。

  2、讀出氣勢。如“方其破荊洲,下東陵,順流而東也,(停頓較小語速較快)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朔賦詩(語速舒緩)固一世之雄也,(停頓較大氣勢豪邁)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轉(zhuǎn)緩慢低沉)”

  3、讀出情感。如:“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何其樂也;“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何悲哉;“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而吾與子所共適”,何其曠達;“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又何其灑脫。指導學生體悟詞語的抑揚頓挫,文句的舒緩輕重,為背誦作好準備。

  (三)內(nèi)容簡析

  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曲調(diào),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文章的重點便轉(zhuǎn)移到人生態(tài)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這就是它成為名篇的原因之一。

  第一段,寫了什么?

  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蕩舟,把酒誦詩。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diào)。

  第二段,有什么變化?

  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喻,渲染簫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zhuǎn)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第三段,為什么而悲?

  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抒發(fā)對天地人生的感觸?腿藦难矍暗拿髟隆⒔、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杰,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散盡。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第四段,“我”為什么樂觀?

  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寫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界的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不變的,用不著羨慕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態(tài)度。

  第五段,首尾的關系:

  寫客人轉(zhuǎn)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這個結尾意味深長,既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四)讀熟

  示范朗讀、齊讀全文、自由朗讀

  第二課時

  理解背誦

  (一)提示,找出本篇中描寫“風月”議論“風月”的句子。(前人稱《赤壁賦》“以江山風月作骨”“風月”描寫之主景,抒情之觸媒,議論之載體。把握住這些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誦全賦之骨。)

  明確:

  描寫風月:

  月出: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月影: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月照:明月……吾與子之所共適。

  月消: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議論風月:

  客引曹孟德寫月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客借月議人生失意: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借月展開議論: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蘇子以月借喻人生: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二)明確客之三悲,蘇子二論及議論層次的轉(zhuǎn)換。(主要目的是理清三四兩段層次,這兩段是背誦全文的難點所在,對文意作一些簡單討論,有助于在理解文意把握層次后背誦。)

  客主議論實為一體,反映蘇軾思想的兩個側(cè)面?椭挥晒(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歷史對比生悲(英雄不存),一由人生短暫(寄蜉蝣、哀吾生)感觸生悲(人生不永),一由理想(挾飛仙,抱明月)現(xiàn)實(不可驟得)矛盾生悲(脫世不得)。以上三悲都是從小我的觀點的出的。悲情層次轉(zhuǎn)換的關鍵虛詞:“況吾與子……”之況。

  蘇子二論:“何羨”論(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共適”論(清風、明月吾與子共適)。議論層次轉(zhuǎn)換的關鍵虛詞:“且夫天地之間”之“且夫”。由此番議論可觀照蘇子內(nèi)心世界及自我超脫情懷。

  (三)寫法鑒賞(結合學生作文的角度講解,提高寫作)

  蘇軾的《赤壁賦》緊緊圍繞著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實景。

  1、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chuàng)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

  2、優(yōu)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語言特色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潤孤舟之嫠婦!睂⒊橄蠖灰鬃矫穆暻椋瑢懙镁泱w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總之,“作者擺脫了過去一些懷古賦和問答賦的寫作方法,而把寫游記散文的方法運用到賦中來了。借用這種方法,作者把情與景主觀與客觀,古與今,幻想與現(xiàn)實很好地結合起來了。這在前賦表現(xiàn)尤為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遺世獨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簫,轉(zhuǎn)到樂極生悲,產(chǎn)生對英雄業(yè)跡的感嘆和人生短暫的悲哀,又由此推宕開去,以達觀的態(tài)度自我寬慰,確具行云流水之妙!(馬積高《賦史》)

  (四)作業(yè):

  復習《念奴嬌.赤壁懷古》并預習《后赤壁賦》初步領會作者思想

  第三課時

  研討思想

  (一)梳理讀本上的《后赤壁賦》并理清思路

  (二)寫作背景

  學生介紹: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其實是諫官李定、何正臣等人斷章取義地摘出詩句進行誣陷),后經(jīng)蘇轍等人營救才免罪釋放。1082年,被貶黃州已經(jīng)兩年!伴L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江城的一切,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這年四月,他站在江邊的赤壁上,眺望如畫江山,想起自己建功立業(yè)的抱負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lián)翩,唱出“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賦》。前后《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

  (三)比較分析蘇軾黃州時期的心路歷程(讀他這一時期的作品時,使學生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與哲理的思考)

  1、從《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我們能讀出什么?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見景生情,壯懷激烈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少年英雄,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不世偉業(yè)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自嘆自怨,無奈虛度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滄海一粟,人生虛無

  看蘇軾思想,積極樂觀還是消極悲觀?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三詠赤壁”的第一篇,詞中包含著蘇軾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壯闊的江山與悠遠的歷史,小我的憂患顯得多么無足輕重!

  素來有“胡巢何足戀,鷹隼豈能容”那種施展抱負、展翅高飛的萬丈豪情;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訓早就使他確立了經(jīng)時濟世、身體力行、造福民生的宏偉目標。

  所以,作者在這里體現(xiàn)更多的是儒家的濟世情懷及找不到出路的苦悶。

  2、從《前赤壁賦》中,我們可以讀出什么?

  山川美景,“羽化登仙”的山水之樂;

  簫聲悲戚,“客”發(fā)人生虛無之感慨,跌入現(xiàn)實人生的苦悶;

  “蘇子”論眼前水月,闡發(fā)“變”與“不變”的哲理,在曠達樂觀中得到解脫。

  稍晚的《前赤壁賦》,從樂到悲,又以樂作結。正是蘇軾在厄運中努力堅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艱苦思想斗爭的縮影。

  老師解說:

  在難以忍耐的苦難環(huán)境中自得其樂,于“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當中亨受“造物者之無盡藏也”。這種樂觀與灑脫,源于《莊子》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及齊物的自然觀點。人原本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生死與晝夜的變化是自然規(guī)律,生是人存在的一種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種形式,“物與我皆無盡也,又何羨乎”。蘇軾年少讀《莊子》時,就曾說過:“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彼X得《莊子》所講的道理,是自己一向心中所想的:“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為貧?何者為富?何者為美?何者為陋?”“人生所遇無不可”,“我生百世常隨緣”。蘇軾常拿起從《莊子》中獲得的思想武器捍衛(wèi)自己的心靈,保持樂觀的情緒,應對人生的坎坷。

  《前赤壁賦》中主人對客人的勸慰正是蘇軾用老莊思想與厄運抗爭的表現(xiàn)。

  3、從《后赤壁賦》中,我們可以讀書什么?

  山間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轉(zhuǎn)為峭拔。

  記敘、描寫為主,寫奇景以抒懷,更像一篇游記。

  詭異的道士化鶴的故事收束全文。

  這里面是什么思想?

  老師引導:

  如果說,《前赤壁賦》以說理為主,說理談玄,議論風生,寓悲憤于曠達;

  后賦則以記敘、描寫為主,寫奇景以抒懷,表現(xiàn)的是一種隨緣任性、清澈無滓的自然之境。詩人處處以自然本心對人處事,無有雜念二心,樂則樂,悲則悲,恐則恐,當行則行,當止則止,一如江山景色,秋冬更迭,發(fā)乎自然,毫無刻意造作的人為痕跡!皠澣婚L嘯”的詩人與“戛然長鳴”的孤鶴一樣,都是滌盡了世俗機心的自然之子,雖敏感于“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這種夢幻般的飛速變化,卻沒有“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悲嘆,物我合一,無所哀,無所羨。

  可以說蘇軾的豁達超脫更上一層。

  4、小結深化:

  除了儒、道思想,佛教的揭示人生與宇宙本質(zhì)的教義,對蘇軾也有極深的影響。蘇軾的朋友中有不少是和尚、道士,他也常出入寺、觀,獲得超越是非、榮辱、得失的人生了悟。在該期他的其它詩文中頗有體現(xiàn)。

  可以說正是佛、道思想使蘇軾走出了人生的低潮,使他變得更豁達樂觀?梢哉f這是他精神解脫的主線。但儒家思想是其基礎,儒家入世進取的精神,“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的處世原則都在他的身上留下了烙印。

  (四)作業(yè):隨筆《逆境中的超脫-----我看蘇軾》

  【教學總結】

  《赤壁賦》是一篇膾炙人口的美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這篇名賦是本文學習的重點之一。背誦不是一個獨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而應注意在學生誦讀的過程中相機強化。弄清楚黃州時期蘇軾的思想是一大難點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對蘇軾的思想進行由點到面的把握、由表入里的挖掘,可以引導學生作比較學習,整體把握,做綜合的研究。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有意地聯(lián)系以前學過的東西,既可以幫助理解新文章,又可以激活已有的積累,有新的理解和認識。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種聯(lián)系的意識,整體把握的意識,思維能力提高。

  【教學后記】

  如果僅就課文而言,學習起來是比較容易的,想要全面的了解蘇軾,使同學能走進他的內(nèi)心世界,理解他在厄運中的奮爭及精神的救贖可能有點困難,但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的渴求及課后的反響使我覺得下再大的工夫也是值得的!

  部編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單元《赤壁賦》優(yōu)質(zhì)課教案 5

  【 教學設想 】

  《赤壁賦》文筆優(yōu)美,文采飛揚,駢散結合。寫景部分精警凝練,形象鮮明。議論部分自由豪放,恣肆雄健。許多句子都是流傳千古的名句,特別便于學生誦讀。因此,我準備從讀入手,把欣賞品味語言作為重點,與學生進行賞析性交流,讓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對話。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能力,讓學生能在全文寫景、抒情、議論的巧妙融合中體會到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tǒng)一。

  第一步:導讀。教師背誦全文,學生整體感知,領悟品味,尋找自己喜歡的句、段,并稍作分析。這一步目的是為了熟悉課文,并且為下一步的鑒賞活動做準備。

  第二步:自讀。學生多角度賞讀,品味細節(jié),為理清全文思路作鋪墊。

  第三步:憶讀。當堂背誦精彩語句,檢驗理解程度,為品鑒文章深層情感和思想旨趣預設伏筆。

  第四步:研讀。通過悟讀關鍵語句,體會貫穿全文的意象,把握文章的深刻主旨。

  【 教學重點 】

  品味語言之美,把握旨趣之妙。

  【 教學難點 】

  文中辯理句子的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觀點。

  【 教學安排 】

  一課時

  【 教學準備 】

  多媒體幻燈片

  板書設計:

  賞秋江月夜之美景

  聽簫歌相和之哀聲

  嘆吾聲須臾之悲情

  悟變與不變之妙理

  【 教學目的 】

  知識目標:

  掌握屬、斗、繆、釃、扁、藏等字的讀音規(guī)則以及幾個特殊句式。

  能力目標:

  1、 初步掌握誦讀的規(guī)則。

  2、 學會多角度品析精彩語句,通過朗讀背誦提升效果。

  3、 在理解文句深層含義的基礎上,領悟作者睿智超群的人生哲學。

  德育目標:

  1 、品味文中寫景抒情的名句,提升自己的文學品位和審美情趣。

  2 、領悟作者高超的人生哲學,培養(yǎng)學生豁達開朗、樂觀進取的人生品格和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人生態(tài)度,樹立積極的人生價值觀。

  【 教學過程 】

  一 、提問導入

  歲月易逝,人生短暫。面對有限的`人生,面對人生中的挫折與磨難,你有哪些感想?

  二、檢查預習

  屬、斗、繆、釃、扁、藏、藉

  三、聽讀課文,品味欣賞

  1 、品讀第一段中寫景的名句:“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2 、品味第二段中寫簫聲的句子:“ 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3 、品析第三段中抒情的句子:“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4 、品鑒第四段中議論說理的句子:“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四、理清思路,背誦語段

  本文每段均有精彩語句,許多寫景、抒情、議論的名句都流傳千古,正是需要在反復朗讀中成誦。

  五、鑒賞情感,研習旨趣

  一問:為什么在第一段如此優(yōu)美的景色描寫之后會有簫歌之悲產(chǎn)生?全文的情感是怎樣發(fā)展變化的?

  二問:蘇子扣舷而歌中的“ 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一句在全文中起何作用?體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和情感?

  三問:蘇子“變與不變”的理論和“物各有主”的觀點體現(xiàn)了他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

  六、課堂延伸,拓展思維

  呼應開頭提問:學習了《赤壁賦》一文,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東坡?從他身上你學到了什么?

  部編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單元《赤壁賦》優(yōu)質(zhì)課教案 6

  教材分析:

  大凡在寫景敘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情思的文章,語言才能神情飛動,意趣橫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抒發(fā)哲理意蘊的則更是達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蘇軾的《后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在對《后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以理解文意為基礎,落實“鑒賞”,這也體現(xiàn)了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yǎng)!

  鑒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抓好朗讀。采取多種朗讀形式,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提高朗讀水平”。具體落實字音和句讀。

 。2)掌握重點詞句,讀懂文意,讀出輕重和語氣。

  (3)引領學生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態(tài)度。(難點突破)

  教學重點:

 。1)讀出一點文言文味;

  (2)以次帶詞,以詞帶句,以句綴篇,讀出人物的情感和態(tài)度。

  教學方法:

  誦讀——研讀。

  《后赤壁賦》是駢散結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jié)奏富于變化。因此在教師示范誦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有感情的反復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同時搜集同學們的問題,制作多媒體課件,課堂上交流討論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預習要求:分四人一組研讀課文,從文章的詞語句子、情感哲理、寫作特色等方面提出問題。教師收集整理學生的問題,制成課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投影):

  作者介紹:讓學生自己介紹,教師補充。了解而已,不多講。

  問:同學們,都說蘇軾是位少見的曠世奇才,你們能具體說說知道的一些內(nèi)容嗎?

  可能答案:蘇軾是豪放派詞風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詞豪放高曠,我們學過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是這一風格的代表作。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還稱得上是一位高級廚師!皷|坡肉”千百年來膾炙人口。中國古代楷書有“顏、柳、歐、蘇”四大流派,這里的“蘇”,就是蘇軾,可見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之高。

  “赤壁”簡介:投影介紹

  湖北赤壁山臨江磯頭有‘赤壁’二字,乃周瑜所書。

  相傳東漢建安十三年冬月十三日,孫、劉聯(lián)軍借助風勢,動用火攻,大火一炬,葬送了曹操二十六萬兵馬,東吳和劉備的軍隊乘勝追擊,直到南郡,曹操率殘部北歸鄴城。周瑜大軍高奏凱歌,回軍赤壁,在那大帥部樓船上舉行得勝宴會,把酒慶功,酒醉之余,拔劍起舞,邊舞邊歌曰:

  臨赤壁兮,敗曹公,安漢室兮,定江東,此山水兮,千古頌,刻二字兮,紀戰(zhàn)功。

  歌罷,提劍在懸崖上深深刻下了“赤壁”二字。

  背景介紹:

  此文設計作者思想感情變化,和他的經(jīng)歷、世界觀關系很大。所以余秋雨《蘇東坡突圍》進行介紹。投影: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團練副使”。這段煉獄般的經(jīng)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jīng)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chǎn)生。”

  到了黃州,他該痛定思痛,好好反省了!這個天真、率性而常愛犯自由主義的.家伙,口無遮攔,有話愛說,有感而發(fā),又不講場合。哪知道,他的言行舉止,正被一旁窺伺著的小人一一記錄在案,穿鑿附會,三番五次小報告打到皇帝那兒,因而屢屢遭誣告、陷害而一生坎坷。這次“烏臺詩案”就給了他四個多月的牢獄之災,差點砍了腦袋?偹闶ド鲜窒铝羟椋l(fā)配到黃州監(jiān)管居住。死里逃生的他這次吸取了教訓,盡量少說話,多念經(jīng),要不就“西望夏口,東望武昌”,游游對岸西山,看看屋前江水。

  蘇軾的《赤壁賦》可以說是“一賦兩篇”,公元1082年7月16日晚上,蘇軾和幾位友人泛舟游赤壁,寫下了《前赤壁賦》,三個月后,他與朋友再游赤壁,又寫了一篇賦,這就是同樣著名的《后赤壁賦》。

  二、教師示范誦讀課文,盡量背誦。

  1、一讀。齊讀。

  要求:(1)讀準字音,不丟字,不添字

 。2)讀出標點和句讀。

  課文會讀了嗎?那我們今天換一種方式,不知道還會讀嗎?男女生分開讀。誰先讀?女生讀男生聽,挑毛病。男生讀,女生找問題。請看投影。我把課文理了個光頭,將標點刪掉了,先默讀一分鐘。準備讀——

  教師簡要評價

  2、二讀。讀懂文意。

  課前,大家將預習過程中碰到的問題交給我,我把比較典型的問題整合成下面幾個。請看投影,請大家一起來解決這幾個攔路虎。

  第一段,教師范讀。重點在于抓思路,看景和情的變化。

  問: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游覽赤壁的?(冬季、苦悶不得解脫)

  目的是什么呢?(尋找解脫。找樂)

  所以冬天的景物盡管不美,但在作者眼里卻是很美的。

  齊讀“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接下來是寫三個人的對話。目的(還是為了找樂)。但是已經(jīng)是一波三折。

  提問:作者心情是如何隨著景物變化而變化的呢?“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寥落幽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保ㄈf物皆著我之色彩)木枯石瘦,令人驚恐悲哀,黯然神傷。

  所以自然引出感嘆之辭:“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小結板書:美景、樂事、遺憾、滿足——悲景、感嘆

  第二段,我們來看寫法上有什么特點?(一連串用了很多動詞)我們把它劃下來,齊讀這幾個句子!澳藬z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

  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主要寫岸上所見,主要寫攀登山崖的險。由“履饞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等奇景,可引導學生聯(lián)系作者的遭遇來理解。

  此時此刻,作者卻不能不想到現(xiàn)實,所以不禁放聲長嘯,想擺脫現(xiàn)在無路可走的苦悶!皠澣婚L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苯鹗@評點這兩句:“人世間時時有此”。此時,作者不能不回到變故叢生的現(xiàn)實中來。(第一句,與仕途順利相對應,第二句與突遭變故,心驚膽寒相應,)所以“二客不能從焉”。“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先生也不可留,可見險極,也只能知難而退)。所以只好“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胺藕踔辛鳌眱删涫菍懽髡咴趨捑肴耸乐螅谑侵缓庙樒渥匀、逃離現(xiàn)實的幻想。所以自然引出浪漫的第三段。

  3、三讀。讀出作者的感情和態(tài)度。

  重在研討兩個問題(難點):小組討論,圍繞文章和背景。

  投影顯示問題:

 。1)孤鶴和道士是什么關系?有什么象征意義?

 。2)作者將現(xiàn)實與幻想虛無相結合,反映了他怎樣的心情?為什么道士不知所蹤?

  這兩個問題是開解作者心結的難點。作為難點來突破。但是不必糾纏。采用討論法,猜讀作者這樣寫的用意。

  明確:孤鶴“玄裳縞衣”,道士“羽衣”,相通相融。“孤鶴”可以說是作者自己的影子,看到孤鶴,想到自己。突出“孤”。而仙鶴是沿用已久的道家象征,如此幻境幻想表現(xiàn)的是蘇軾試圖拿起從《莊子》中獲得的思想武器來捍衛(wèi)自己的心靈,保持樂觀的情緒,應對人生的坎坷,是道家文化使他在人生的疾風暴雨面前自我調(diào)適,超然曠達而不封閉自虐、怨無尤人。看到孤鶴,想到自己,寫孤鶴,也是寫自己,夢見道士,是作者出世思想的反映,道人不答,無處覓跡,表明作者想解脫而不得的矛盾,流露出遺棄塵世的思想。

  古代文人創(chuàng)造了一種“貶官文化“。當理想與現(xiàn)實矛盾是,知識分子的清高、孤傲往往戰(zhàn)局了他們的思想。比如陶淵明、李白等都有這種心態(tài),但又有所不同。如: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帶性使氣的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權貴,使我不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

  蘇軾——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是灑脫曠達的

  板書:自我調(diào)適、超然曠達、想解脫而不得

  部編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單元《赤壁賦》優(yōu)質(zhì)課教案 7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的感情變化,理解作者月夜泛舟赤壁而觸發(fā)的情思,體會通過主客問答手法所表現(xiàn)的曠達樂觀的情懷。

  2.熟讀課文,學習景、情、理交融的手法。

  教學重難點

  蘇軾因宇宙無窮與人生有限的對比而產(chǎn)生了對功業(yè)、生命的迷惘,這也是古代哲人與詩人共同的困惑。但蘇軾卻能辯證地看待“變”與“不變”,耽賞于大自然的江山風月,而獲得一種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只有真正理解了蘇軾的心路歷程,才能真正把握《赤壁賦》的精髓。

  教學方法

  誦讀與探究相結合的方式。

  資料搜集

  1.林語堂的《蘇東坡傳》。

  2.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

  3.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

  教學設計

  一、導入

  蘇軾一生三起三落,“烏臺詩案”后,他像一只凄惶的孤鴻飄零到黃州。但在經(jīng)歷了宦海沉浮和人生挫折后,他并未被災難擊倒,而是完成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他的藝術才情更是“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余秋雨《蘇東坡突圍》),為歷史奉獻了著名的“一詞二賦”。蘇軾究竟是以一種什么樣的人生態(tài)度去面對這一切的呢?今天,就讓我們品讀《赤壁賦》,去觸摸他那段不尋常的心路歷程吧!

  二、整體感知

  1.欣賞鮑國安的錄音朗誦(湖南電子音像出版社),聆聽體悟,進人意境。

  2.把握文中作者的情感變化:樂一悲一喜。

  明確:文中作者情感變化明顯。是引起主客問答的內(nèi)在原因,也是貫穿全文的線索。

  3.觀景抒情。

  第1段情景交融,歷來為人稱道,故以誦讀為主,力求人其意境。

  (1)誦讀指導:注意節(jié)奏、停頓、重音,特別是通過某些地方的延長,展現(xiàn)出作者“遺世”、“羽化”之樂。同時,輔以《平湖秋月》古曲,營造氣氛。

  如:白露一橫江,水光一接天,縱一一葦一之所如,凌一萬頃一之茫然。

  (2)品讀:引導學生品味“縱”、“凌”、“接”、“橫”、“徘徊”等詞寫景傳情的妙處。

  明確:景— — “美”。皓月當空,碧波萬頃,月光朗朗,清風徐徐,澄徹空靈,如夢似幻。

  情— — “樂”。舒暢飄逸,超然物外,令人陶醉于良辰美景;寧謐空闊,如臨仙境,撇開俗情,遂入空靈之境。

  4.聽音辨情。

  作者情感由此而轉(zhuǎn),歌簫之聲,當細細辨之。

  (1)歌中有悲意嗎?

  討論:“望關人兮天一方”讓人聯(lián)想到“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懊廊恕笔强誓降氖ブ鳎是伸手難及的.美好理想?

  (2)背景音樂,簫聲響起,齊讀描寫簫聲的句子,低緩深沉。作者如何將簫聲之悲傳達給讀者?

  明確:哀怨、思慕、哭泣、傾訴、潛龍舞、嫠婦泣,渲染出簫聲的悲涼,轉(zhuǎn)樂為悲。

  5.隨思悟情。

  3、4兩段,作者由景生情,因情悟理,把握其思路是理解文意的關鍵。

  (1)悲從何而來?

  明確: 因眼前之景而神思飄飛, 想到曾孟德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哉?”透露出無限悵惘之情。一世之雄亦如是, 思及自身,悲從中來。況宇宙無限人生須臾,怎奈這份空幻之感?欲超脫塵世,尋求寄托,卻“知不可乎驟得”,只能“托遺響于悲風”。

  提示:此處可通過誦讀,利用聲調(diào)高低、語速快慢體現(xiàn)出作者情感的變化。

  (2)探究:蘇子之悲實乃古代哲人和詩人共同的困惑。他們在徹悟了天地宇宙的無窮后產(chǎn)生了一種渺小感和迷茫感。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此類思索比比皆是,如: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論語》

  △ 人生天地之間, 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 莊子《南華經(jīng)》

  △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露。— — 曹植《送應氏》

  △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 — 王羲之《蘭亭集序》

  △年年歲歲花相似, 歲歲年年人不同! — 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 李白《把酒問月》

  面對此種困惑,有人欲挽住時間的流水,有人想延長生命的長度,有人及時行樂,有人珍惜寸陰。而蘇軾又是如何來排遣心中的苦悶和憂愁的呢?

  明確:蘇軾由眼前的水與月,悟出了“變”與“不變”的道理!翱汀敝恢渥兌恢洳蛔儯丈鞍А迸c“羨”;蘇軾能辯證地看待問題,知其不變,物我無盡,且于無限自然之中擷清風明月,“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從而能超然獨立。曠達樂觀。

  三、拓展比較

  唐代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宋代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表經(jīng)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fā)蕭疏襟袖冷,穩(wěn)泛滄溟空闊。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巯溪殗[,不知今夕何夕。

  四、審態(tài)察情

  寥寥數(shù)語,盡現(xiàn)人物情懷,值得品味。

  此“喜”與前“樂”有何不同?

  明確:“肴核既盡, 杯盤狼籍”, 足見興盡后的酣暢;“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又顯徹悟后的忘我與超脫。抓住描寫情態(tài)的詞語。就能感受出兩者的差異。前者是欣賞美景而“樂”,后者是忘懷一切之“喜”。

  五、結語

  春去秋來不縈于懷,成功失敗不系于心,人生起落不礙于眼,于自然中獲取人生的樂趣與力量,這就是蘇軾的成熟與曠達。“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觀照人生,回首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備教手記

  對于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說,文言文這扇大門只打開了一道縫。他們在門外逡巡眺望,卻難以真正邁步而進,去盡情領略其中的無限風光。也許是因為古今語言的流變,遮蔽了探尋的雙眼;也許是因為時空的阻隔,淡漠了作者與讀者靈魂的交流?墒,若缺少x,l心靈的叩問,又怎能稱得上是真正的閱讀呢?

  在教學《赤壁賦》時,筆者思慮再三,還是將教學設計定位在“體悟蘇軾的心路歷程”之上。以“情”為線索,以“讀”為方式,讓誦讀與探究相結合,力求引導學生領悟這佳作的妙處。

  讀文就是讀人。蘇軾一生三起三落,命途多舛。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中寫道:“他,真正地成熟了— — 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xiāng)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痹邳S州,他躬耕農(nóng)事,與田父野老交往,感受了溫暖,增強了信心,又從老莊佛學中求得解脫,形成了曠達自適的人生態(tài)度,而《赤壁賦》正是他這段心路歷程的見證。要想識其心,必先識其人。課前資料的收集,正是希望學生能在鍛煉搜尋信息能力的同時,走進蘇軾的心靈,為賞讀《赤壁賦》作好鋪墊。

  蘇子之文,可謂“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東坡題跋》),文筆開合,隨意而至。景能抒情,聲能傳情,思能蘊情,態(tài)能顯情。加上“賦”文體本身講究聲律之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與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結合在一起,借助于長短錯落的句子、靈活多變的韻腳以及排比對偶的形式,顯得謹嚴而又自由。只有心臨其境的誦讀才能再現(xiàn)文章語言的無盡魅力,也才能在此基礎上把握住作者“由游起興,由景生情,由情人理”的思路。

  而全文的難點就在于對蘇軾辯證的哲學觀及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的理解。因為不僅僅是蘇軾個人的展現(xiàn),更是古代文人對功業(yè)、命運的深沉思索。在此意義上,可以說《赤壁賦》是咀嚼古代文化人格和的最佳藍本。教學中,筆者適當?shù)匾肓艘恍┰娋,幫助學生從共性上探討人性,并引領學生作更深層的探究,在比較中認識古代文人的生命意識與宇宙意識。同時,也引導學生觀照自我人生,思考生命的真正意義與價值,從而培養(yǎng)其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

  部編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單元《赤壁賦》優(yōu)質(zhì)課教案 8

  【學習目標】

  1、了解“賦”的特點,了解蘇軾的賦的風格。

  2、掌握課文大意,把握主客間問答的內(nèi)涵。

  3、背誦課文。

  【學習重點】

  1、通過主客問答,了解蘇東坡力求排遣苦悶、聽任自然、樂觀曠達的情懷。

  2、蘇東坡散文的風格。

  【學習難點】

  與《后赤壁賦》的比較閱讀理解

  【學習內(nèi)容】

  文體知識

  賦,始于兩漢魏晉,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就總結了賦的特點:“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崩缢抉R相如的《子虛賦》、賈誼的《鵬鳥賦》、張衡的《二京賦》等。

  和蘇軾的詩詞一樣,蘇軾的散文同樣具有寫真景、抒真情、言至理的特點;蛎鑼、或敘述、或抒情、或討論,都能做到自然和諧統(tǒng)一。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行云流水皆能成文,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他的散文很少有雕琢斧鑿的痕跡,其中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

  蘇軾的《赤壁賦》,擺脫了魏晉時期的鋪陳浮華、羅列詞藻的文風,緊緊圍繞著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實景。這篇文章的景物描寫雖然筆墨不多,但意境創(chuàng)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寫優(yōu)美自然,抒發(fā)情感也真摯樸實。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千古不朽的名作。

  知人論世

  熙寧九年十月,王安石變法受挫,變法動向發(fā)生逆轉(zhuǎn),一些投機新法的分子,結黨營私,傾軋報復,耿直敢言的蘇軾成了官僚們政治傾軋的犧牲品。元豐二年四月到達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證是蘇軾的一束詩文。原來在蘇軾的.詩文中曾流露過一些牢騷,表示過對新法的不同意見,也針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無非是“緣詩人之義,托事以諷”,這些就成了遭受彈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誣蔑他“銜怨懷怒,恣行丑詆”“指斥乘輿”“包藏禍心”,把他投入大獄。一時親友驚散,家人震恐。蘇軾在獄中遭受詬辱折磨,有時感到難免一死,曾寫兩首詩與弟弟訣別,有“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的詩句。幸虧親友的營救,當時的宋神宗也不想殺他,這年年底,結案出獄,以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的名義被貶謫到黃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黃州,蘇軾一住就是五年,在這里他生計困難,在友人的幫助下,開了幾十畝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號“東坡居士”。蘇軾在黃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對受到這樣殘酷的打擊感到憤懣、痛苦;另一方面,時時想從老莊佛學求得解脫。同時,在他躬耕農(nóng)事與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溫暖,增強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現(xiàn)了曠達自適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現(xiàn)實。

  部編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單元《赤壁賦》優(yōu)質(zhì)課教案 9

  【教學目標】

  1、知識學習目標

 、倭私庾髌贰耙晕臑橘x”,駢散結合的形式特點。

 、隗w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壅莆瘴闹袑嵲~和虛詞用法、文言句式的特點。

  2、能力培養(yǎng)目標

  培養(yǎng)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鑒賞優(yōu)美、形象語言的能力;能知人論世領悟文旨。

  3、德育滲透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勇于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重點、難點】

  理解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簡介“賦”與《赤壁賦》的知識

  賦,始于漢代,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就總結了賦的特點:“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鋪采摛文”指賦中運用大量華麗的語句,張揚文采,從不同的方面描寫事物,不厭其詳,不厭其細;“體物寫志”指賦的內(nèi)容要有所依托不能無病呻吟,要體現(xiàn)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漢代有名的賦,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賈誼的《鵬鳥賦》、張衡的《二京賦》等。

  賦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在漢代是鋪張揚厲、繁縟富瞻的,稱為大賦;到了六朝講究對仗工穩(wěn),字句整飾,叫做律賦;宋代則突破聲律的限制,揮灑自如,具有靈活性,叫做文賦。蘇軾的這篇《赤壁賦》是宋代文賦的代表作,融詩、賦、文一體,或描寫、或敘述、或抒情、或議論,都能做到自然和諧統(tǒng)一。

  二、字詞句梳理

  1、通假字:

  ①舉酒屬客 屬——囑

 、诤坪坪跞珩T虛御風 馮——憑

 、凵酱ㄏ嗫 繆——繚

 、芘e匏樽以相屬 屬——囑

  2、活用詞:

  ①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舞、泣:使……跳舞,使……哭泣(使動用法)

 、陧樍鞫鴸|也 東:東去(名作動)

  ③侶魚蝦而友麋鹿

  侶、友:以……為伴侶,以……為朋友(意動用法)

  3、特殊句式:

  ①凌萬頃之茫然 (定語后置)

 、诤螢槠淙灰玻 (賓語前置)

 、鄱癜苍谠? (賓語前置)

 、芗模ㄈ纾蒡鲇谔斓,渺(如)滄海之一粟。

 。ㄖ^語省略,省略句)

 、荻趾瘟w乎! (賓語前置)

 、奘窃煳镎咧疅o盡藏也 (判斷句)

  4、成語:

  遺世獨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正襟危坐、

  月明星稀、橫槊賦詩、一世之雄、滄海一粟、逝者如斯、杯盤狼藉

  三、誦讀課文

  教師范讀,學生自讀,抽讀。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一段

  1 讀,正音。

  2 按時間、地點、環(huán)境、活動、感受找出相關的句子;突出歡樂;表達方式是敘述。

  二、學習第二段

  1 讀,正音。

  2 教師引導。

  歌:歌唱,歌詞,歌聲。

  簫聲:怨、慕、泣、訴;突出悲涼。

  三、小結兩段

  組織朗讀。

 、 全體齊讀兩段,要求不錯一字,讀出感情。

  ② 分男女生讀,要求一組讀時另一組丟開課本試背。

  四、學習第三段

  1、讀,正音。

  2、思考、討論:

  寫曹操的句子要說明什么?寫“吾與子”的句子要說明什么?客人哀嘆的句子又說明什么?這些與蘇軾被貶有什么聯(lián)系?

  3、交流、講解明確

 、賹懖懿俚木渥釉谟谟|景傷懷,有感于人生短暫。眼前之景,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曹操的詩句,進而聯(lián)想到曹操兵敗赤壁的慘狀。這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有志而無為者呢。這幾句重點不是為了說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這句上,為了突出像他這樣的.又是詩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終同歸于“空虛”的憂思悲緒上。

 、趯憽拔崤c子”的句子意在說明我們這些小人物“渺滄海之一粟”,不可能與曹操那些大人物相比,他們尚且煙消云散,我輩更是如此,由此引發(fā)悲思。

 、劭腿税@的句子重在說明人生短暫,羨慕長江永恒。

 、苈(lián)系:蘇軾借游客之口表達自己被貶后的消極、悲觀的思想情緒。

  4、小結

  曹操:而今安在哉

  何為其然也 吾與子:浮游于天地,滄海之一粟 消極悲觀

  的思想情緒

  哀吾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四段

  1、讀

  2、理解蘇子的回答

  水——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月——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變——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變是永遠的)

  不變——物與我皆無盡也(物與我都是永恒的)

  取——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取自然萬物為我所用)

  莫取——非吾之所有,非一毫而莫。ú辉賿断慑塾危г麻L終)

  3、蘇子的回答與他被貶有什么關系?

  雖然被貶身處逆境而能夠能夠從多角度看問題,能夠把自己從哀嘆人生短暫、羨慕長江無窮的困境中解脫出來,不強求有所得,豁達、隨緣地對待生活對待人生。由此可以看到作者在逆境中仍然樂觀的一面。

  4、這一段的表達方式主要是什么?

  議論。

  二、學習第五段

  問題:在人生身處逆境需要樂觀以后,游客的態(tài)度有什么變化?表達方式主要是什么?

  轉(zhuǎn)悲為喜,達到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敘述。

  三、總結全文

  1、怎樣理解文中的“客”?

  “客”就是蘇子,蘇子就是“客”。蘇子在以“客”的身份表達自己的思想的一個方面,又在以自己的身份表達自己思想的另一個方面。

  2、全文感情發(fā)展的脈絡是怎樣的?

  樂(因景美、活動有趣而樂)

  悲(因簫聲悲涼引起對人生逆境的感慨而悲)

  喜(在問答中郁積的情結得到舒解,站在哲理的高度認識人生,暢然釋懷而喜)

  3、理解文章的表達方式

  開篇敘述,中間以問答的方式議論,結尾再敘述。

  部編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單元《赤壁賦》優(yōu)質(zhì)課教案 10

  教學目標

  1.了解作品“以文為賦”、駢散結合的形式特點,鑒賞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

  2.了解作者運用的主客問答這一賦體的傳統(tǒng)手法,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3.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了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

  4.培養(yǎng)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鑒賞優(yōu)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5.培養(yǎng)對精品詩文的整體把握能力,能知人論世、領悟文旨、理通思路,賞析表現(xiàn)手法,辨別高下優(yōu)劣。

  6.培養(yǎng)學生勇于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了解作者運用的主客問答這一賦體的傳統(tǒng)手法,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2.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了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

  教學難點

  1.了解主客問答這一賦體傳統(tǒng)手法在表達思想情感中的作用。

  2.了解作者在曠達的風貌之下寄寓的悲憤苦悶的復雜情感。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思路

  1.第一課時,先誦讀全文,把握全文大意;體會景、事、情交融的藝術境界,把握課文情感發(fā)展的脈絡。

  2.第二課時,重點誦讀主客問答部分,深思其中蘊涵的情感與哲理;比較閱讀。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齊背《念奴嬌·赤壁懷古》。

  同學們,這首詞氣勢雄渾,磅礴浩蕩,有氣吞天下之勢。正如有人評價蘇軾的風格說:“柳郎中(柳永)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蘇軾)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边@個評價很恰當。蘇軾的詩詞是這樣,他的散文又怎樣呢?今天我們來學一篇著名的散文《赤壁賦》,仔細體會他散文的風格。

  二、介紹作家作品及寫作背景

  1.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蘇軾的仕途失意,命運多舛,生活上顛沛坎坷。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釋。文學上開一代詞風之先,在詩詞文賦上有輝煌成就。同時具有旁通書法繪畫、知音律、喜平話、懂園林藝術、精金石的曠世才華。

  2.背景資料

  蘇軾被貶黃州。熙寧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變法受挫,變法動向發(fā)生逆轉(zhuǎn),一些投機新法的分子,結黨營私,傾軋報復,耿直敢言的蘇軾成了官僚們政治傾軋的犧牲品。元豐二年(1079)四月到達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證是蘇軾的一首詩。原來在蘇軾的詩文中曾流露過一些牢騷,表示過對新法的不同意見,也針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無非是“緣詩人之義,托事以諷”,這些就成了遭受彈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銜怨懷怒,恣行丑詆”“指斥乘輿”“包藏禍心”,把他投入大獄。一時親友驚散,家人震恐。蘇軾在獄中遭受詬辱折磨,有時感到難免一死,曾寫兩首詩與弟弟訣別,有“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的詩句。幸虧親友營救,當時的宋神宗也不想殺他,這年年底,結案出獄,以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的名義被貶謫到黃州。元封三年正月到黃州,蘇軾一住就是五年,在這里他生計困難,在友人的幫助下,開了幾十畝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號“東坡居士”。蘇軾在黃州時,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對受到的殘酷打擊感到悲憤、痛苦;另一方面,時時想從老莊佛學求得解脫。同時,在他躬耕農(nóng)事與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溫暖,增強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現(xiàn)了曠達自適的性格,一方面也更接近現(xiàn)實。他的前后《赤壁賦》正反映了這時的思想情感。

  三、初讀課文,疏通字詞,在此基礎上解讀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

  2.教師指導學生誦讀課文。可采取個別誦讀、整體指導,再集體誦讀的方法。

  四、品讀課文第1、2段。

  設置問題:

  1.作者開始游赤壁時,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明確:景——皓月當空,碧水萬頃,月光朦朧,清風徐徐,景象澄澈,如夢境一般。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暢飲美酒,詠詩誦文,迎風賞月。情——“樂”。舒暢飄逸,飄飄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第1段先景后事,由事生情。

  2.第1段中所說的“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指《詩經(jīng)》中《月出》。第2段中,又寫出

  了扣舷而歌的歌詞。試比較這兩首詩歌,想想它們在內(nèi)容、情感上有何不同。

  明確:《月出》是一首情詩,寫一個男子在月下懷念美人。思慕的焦點只在愛人身上,寫出男子的焦灼心情!冻啾谫x》中之歌雖從《月出》化出,但胸懷、境界卻更加邈遠空闊。歌的`前句敘事、寫景,與賦中月夜泛舟的情境相合!懊烀熨庥钁选迸c“勞心悄兮”一樣是直接抒情,但歌中的“美人”未必是哪位美人,倒令人想起屈原詩中喻指的圣主賢君與美好理想。因而歌中表現(xiàn)的是一種政治的感慨,在知音難覓、天各一方的嘆息中,已然包含了淡淡的哀愁。

  3.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樣發(fā)生變化的?

  明確:第2段,由樂到悲,營造一種主客之間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啟下,引出主客對答。樂:飲酒樂甚,扣舷而歌。悲:客的簫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五、總結

  “文似看山不喜平”。其實,文如此,詩亦如此。《念奴嬌·赤壁懷古》上闋亦由寫景起筆,由如畫之江山,引出千古風流人物。本文也大致是這樣一個思路。先寫秋夜蕩舟、飲酒放歌之樂,再寫蕭聲之悲,都是為下文作鋪墊,意在引出作為主體的主客問答。后一部分的課文,我們下一課時再作品讀。

  六、布置作業(yè)。

  1.誦讀全文。背誦1、2段,熟讀3—5段。

  2.在誦讀中邊讀邊悟:第3、4段的主客問答,對人生態(tài)度問題作了怎樣的思辨?你贊成他們的哪些看法,不同意哪些看法?

  第二課時

  一、合作探究(品讀3—5段)

  設置問題:

  1.第3段感情如何?寫曹操的用筆重點在哪里?“客”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慨?

  明確:寫主客問答,主要是“客”的感慨,闡發(fā)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悲傷。寫曹操不是為了說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為了突出像他這樣既是英雄又是詩人的人物最終歸于“空虛”。“客”通過幾番對比,表達了人生短促無常的感慨。

  2.第4段感情如何?作者是如何闡發(fā)自己的觀點的?

  明確:蘇子批評“客”的觀點,闡發(fā)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變?yōu)橄矏。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應該輕物質(zhì)而重精神,執(zhí)著于自己的不朽事業(yè),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tài)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3.結尾段感情如何?

  明確:“客”心悅誠服。心情更加喜悅。“喜而笑”、“相與枕藉”。

  4.如何認識文中的“主”與“客”?

  明確:結合背景分析,討論理解!爸鳌薄翱汀睂崬橐惑w,分別反映了作者內(nèi)心的積極和消極的心態(tài)。

  5.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懷是什么?

  明確:這是深層次理解文章的關鍵。闡述了自然界變與不變的哲理,蘇軾思想中兩種情緒的對抗表達了他矛盾痛苦而又樂觀曠達的復雜心情。

  6.為什么采用主客問答的形式?

  明確:(1)引出賦的特點。賦,始于兩漢魏晉,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就總結了賦的特點:“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崩缢抉R相如的《子虛賦》,賈誼的《鳥賦》,張衡的《兩京賦》等等。蘇軾的《赤壁賦》擺脫了魏晉時期的鋪陳浮華、羅列詞藻的文風,緊緊圍繞著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實景。這篇文章的景物描寫雖然筆墨不多,但是意境創(chuàng)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寫優(yōu)美自然,抒發(fā)情感也真摯樸實。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2)理解本文“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寫法上:“主客問答”,“抑客為主”。形式上:句式對稱整齊,聲律和諧押韻(通過指導學生誦讀體味)。

  二、鑒賞本文寫景、抒情、議論緊密結合的寫法。

  全文創(chuàng)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1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4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與“不變”的哲理。結合具體段落,找出寫景、抒情、議論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標志情、景、理三者轉(zhuǎn)換的語句,品味感受。

  三、拓展遷移,比較閱讀

  1.《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與《赤壁賦》有何異同?

  提示:《念奴嬌·赤壁懷古》:作者表達了對建功立業(yè)的古代英雄的向往,這是強烈的家國情懷。同時發(fā)出功業(yè)難成、光陰虛擲的感慨。詞表達了強烈的感情,可以說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情。

  《赤壁賦》:作者超脫了被貶謫的苦悶,也超越了人生短暫的苦惱,進入了對宇宙和人生的深一層的思考。賦抒發(fā)了豐富的情感,更闡發(fā)了人生哲理,可以說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理。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全文。

  2.閱讀《后赤壁賦》,體會兩篇《赤壁賦》的思想意義、寫法方面的異同。

  思考:(1)第1段“找魚找酒”的敘述在構成情感線索上有什么作用?

  (2)夢中遇見道士的描寫有什么寓意?

  (3)寫了夢游的經(jīng)過后,作者又添了夢醒尋道士的一筆,寓意是什么?

  (4)《赤壁賦》有直接表達情感的特點,與之相比,《后赤壁賦》有什么不同?

  附:譯文

  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fā),準備回臨皋亭。有兩位客人跟隨著我,一起走過黃泥坂。這時霜露已經(jīng)降下,樹葉全都脫落。我們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頭望見明月高懸。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樂;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詩,相互酬答。過了一會兒,我嘆惜地說:“有客人卻沒有酒,有酒卻沒有菜。月色皎潔,清風吹拂,這樣美好的夜晚,我們怎么度過呢?”一位客人說:“今天傍晚,我撒網(wǎng)捕到了魚,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就像吳淞江的鱸魚。不過,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說:“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為了應付您突然的需要。”就這樣,我們攜帶著酒和魚,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覽。長江的流水發(fā)出聲響,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覽所見的江景山色再也認不出來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巖,撥開紛亂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狀的怪石上,又不時拉住形如虬龍的樹枝,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下望水神馮夷的深宮。兩位客人都不能跟著我到這個極高處。我劃地一聲長嘯,草木被震動,高山與我共鳴,深谷響起了回聲,大風括起,波浪洶涌。我也不覺憂傷悲哀,感到恐懼,覺得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劃到江心,任憑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這時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覺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鶴,橫穿江面從東邊飛來,翅膀像車輪一樣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潔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長聲音叫著,擦過我們的船向西飛去。過了會兒,客人離開了,我也回家睡覺。夢見一位道士,穿著羽毛編織成的衣裳,輕快地走來,走過臨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說:“赤壁的游覽快樂嗎?”我問他的姓名,他低頭不回答!班!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細了。昨天夜晚,邊飛邊叫經(jīng)過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嗎?”道士回頭笑了起來,我也忽然驚醒。開門一看,卻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部編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單元《赤壁賦》優(yōu)質(zhì)課教案 11

  教學目標:

  1、指導預習,培養(yǎng)學生借助注釋,利用工具書,自主疏通字詞句意的習慣。

  2、通過課前預習、課中朗讀、課后練習,掌握文中重要實詞的含義,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3、指導誦讀,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理解詞語、句意,熟悉文章內(nèi)容。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文章。

  4、知人論世,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分析作者心路歷程及其原因,培養(yǎng)學生曠達樂觀、勇于面對坎坷戰(zhàn)勝困難的精神。

  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第1、2、3點。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第4點

  教學過程:

  布置預習:

  1、借助注釋,利用工具書,疏通文章內(nèi)容。找出對照注釋還不能理解的詞句,或問同桌,或課堂上提出共同探討。

  2、早讀課反復朗讀文章。

  3、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幾個詞語。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文章,介紹作者及文章背景。

  同學們,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第三單元第二篇文章《赤壁賦》,其作者蘇軾,我們在小學、初中就已經(jīng)接觸過,今天我要和大家講一個他“死里逃生”的故事。蘇軾四十三歲的時候,因為“名太高”而遭人陷害,被打入死牢,隨時聽候發(fā)落。弟弟蘇轍、兒子蘇邁多方營救。某一天,蘇邁再次出去借錢,委托一個朋友給牢里蘇軾送飯。本來他們父子有一個約定:事情惡化宣判死刑之時就送魚進去,而朋友不知道,那天送了蘇軾最喜歡吃的魚進去。蘇軾一看到是魚,大吃一驚,知死期將至,便寫下了兩首絕命詩請獄卒轉(zhuǎn)交給弟弟蘇轍。裝詩的信封通過監(jiān)獄的最高長官傳到了當朝皇帝手上。皇帝拆開一看,是兩首絕命詩,(其中一首是:圣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了須償債,十口無家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詩里寫的是對皇帝的忠誠和愿與弟弟世世為兄弟的情感,大受感動;加上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立下了一個只有當朝皇帝知道的祖訓:不得誅戮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于是就釋放了蘇軾。蘇軾死里逃生,被貶到了黃州。該案史稱“烏臺詩案”。

  經(jīng)歷了“烏臺詩案”死里逃生的蘇軾,生活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靠微薄的俸祿養(yǎng)活不了一家人,在朋友的幫助下,開辟了一片荒地耕種自給,這片地他取名為“東坡”,同時也自號“東坡居士”。居士原是對居家學道的佛教徒的稱呼,這里是指追求清高,對世事淡泊的人?梢娞K軾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變化。被貶到黃州的第四年秋、冬,蘇軾先后兩次游覽了黃州附近的赤壁,寫下了兩篇賦,賦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我們今天學的是第一篇,也稱“前赤壁賦”。

  (板書:赤壁賦 蘇軾 無臺詩案 死里逃生 東坡居士 思想變化)

  二、疏通字詞。

  1、在預習的基礎上,教師補充強調(diào)一些讀音,幾個重點實詞及特殊句式,學生提出對照注釋不能理解的詞句,師生共同探討。

  壬rén戌xū 屬zhǔ客 窈yǎo窕tiǎo 馮píng虛御風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橫槊shuò 余音裊裊 niǎo

  幽壑 hè 扁舟piān 嫠婦lí 愀然qiǎo

  山川相繆liáo 舳zhú艫lú 旌旗jīng 釃shī酒

  漁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樽 蜉fú蝣

  無盡藏zàng 狼籍jí 枕藉jiè

  舞幽壑之潛蛟: 舞,使……起舞,動詞的使動用法。

  泣孤舟之嫠婦: 泣,使……哭泣,動詞的使動用法。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漁樵,打魚砍柴,名詞做動詞。

  侶魚蝦而友麋鹿:侶,以……為伴侶。友,以……為朋友。名詞意動用法。

  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句, 凌茫然之萬頃。

  客有吹洞簫者:定語后置句,有吹洞簫之客。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動句

  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句,而今在安哉?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幾個詞語,朗讀并初步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

  1、明確:樂——哀/悲——喜

  2、初步明確朗讀的情感基調(diào)

  “樂”的部分要讀得輕松愉悅;

  “悲”的部分要讀得悲涼激昂;

  “喜”的部分要讀得曠達灑脫。

  2、聽錄音朗讀或教師范讀。生齊讀。

  四、分析文章第一段。

  1、齊讀第一段,找出寫景的美句。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ㄖ笇Ю首x,體會優(yōu)美的意境)

  2、齊讀第一段,找出寫事的美句。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ㄖ笇Ю首x,體會事情的高雅)

  3、齊讀第一段,找出表達游玩時感受的美句。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ㄖ笇Ю首x,體會作者的感受)

  五、分析文章第二段。

  1、齊讀第二段,明確本段分為兩層,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2、重點分析第一層中“美人”意象。“美人”指所傾心的對象,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它表現(xiàn)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zhí)著態(tài)度,堅持對朝廷政事關切而不甘沉淪的情懷 。

  3、指導朗讀第二層,感受簫聲的悲涼。

  作者借助夸張、想像,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化抽象為具體,把洞蕭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現(xiàn)得十分形象真切。

  第二課時

  復習導入

  齊讀文章

  一、分析文章第三段

  1、朗讀指導:三個反問句語氣層層遞進,稍做強調(diào),讀出感情的層次。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停頓較小語速稍快)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朔賦詩(語速越來越快)固一世之雄也,(停頓較大氣勢豪邁)而今安—在—哉?(強烈的反問,感慨人生無常,語速緩慢低沉,讀出頓挫之感)

  后半部分一連串六字句,是客人情感的一個迸發(fā),要讀得連貫,一氣呵成,表現(xiàn)出那種強烈的人生感慨,最后一句“托遺響于悲風”要突出第三段悲涼的感情基調(diào)。

  2、明確“何為其然也?”其一,赤壁一帶的江山觸發(fā)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況吾輩漁樵于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其三,要擺脫現(xiàn)實處境,渴望能“挾飛仙以游,抱名悅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

  3、明白客人之悲其實是儒者蘇軾之悲。悲生命短促,人生無常。

  二、分析文章第四段

  1、明確:本段分為三層,第一層承上,議論“水”與“月”;第二層議論“變”與“不變”的哲理;第三層指出“明月清風”為大自然之“無盡藏”。

  2、此段其實是作為道者的蘇軾超然物外的情懷給客人極大的寬解

  3、指導朗讀:讀出本段的層次,讀出曠達灑脫的情感。

  三、分析文章第五段

  明確:客人之喜與文章開頭之樂的不同。文章開頭是主客欣賞美景之樂,結尾是指客人精神得到超脫忘懷得失而喜。

  四、齊讀文章,再次整體感知文章,結合蘇軾經(jīng)歷,分析全文中作者情感的變化。

  現(xiàn)實中的水月 融入自然,游賞之樂

  歷史中的水月 感慨歷史,人生之悲 儒者(入世) 渴望建功立業(yè) 慨嘆人生短促

  哲理中的水月 分析哲理,超脫之喜 道者(出世) 清靜無為超然物外逍遙之游

  五、總結

  讀《赤壁賦》

  康靖賢

  景佳事雅樂而歌,

  客倚洞簫悲恨多。

  明月清風無盡藏,

  一儒一道兩東坡。

  部編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單元《赤壁賦》優(yōu)質(zhì)課教案 12

  一、教學目的:

  1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2感悟語言運用的妙處。

  3熟讀并背誦課文。

  二、教學重難點:

  1體會景、情、理三者內(nèi)在的聯(lián)系。

  2語言運用的妙處。

  三、教學課時:三課時

  四、對本單元的整體思考:

  本單元為古代散文,三篇之中《赤壁賦》文學色彩最為濃厚,又在全單元甚至全書的最后。無論從單元編排的角度還是從三冊為“文學作品”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教材編寫者建議用三課時教讀都是非常合理的。

  對于古代文學作品的學習,我認為既要考慮文學作品的本質(zhì)特點,又要揣摩課文的個性特征。文學即人學,是人的感情、思想與自然(絕非僅僅是自然景物)、社會和諧共處,相互激活,相互欣賞,相互提高的一種生活方式。因此,對文學作品的欣賞必須要結合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和時代背景,結合創(chuàng)作時具體的時間、地點來進行。對于這篇課文而言,則還需把握作者從1080年初貶黃州到1082年秋游赤壁創(chuàng)作此賦期間情感思想起伏變化的心路歷程,把課文當作這條線上的一個點來理解。再一個,就是這篇課文的重難點,從編排上看,這也是整個單元的教學重點,起到收束整個單元的作用。最后,古代文學作品一般都是適合朗讀的,這篇課文要求全文背誦,積累是新教材、新大綱一個突出的重點,因此應該把朗讀、背誦貫穿到教學過程之中完成,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五、教學過程

 。ㄒ唬┮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這篇文章主要講述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的生活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作者認為這段煉獄般的經(jīng)歷讓蘇軾真正走向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寫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fā)過酵,尖利的山風收住勁,湍急的細流匯成湖,結果——

  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jīng)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chǎn)生!

  板書課文題目

  (二)教師配樂朗誦全文,要求聽準字音,聽出節(jié)奏,聽教師對文章感情變化的處理。

  (三)投影展示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

  1著重體會景與情及內(nèi)在聯(lián)系。

  2熟讀并背誦一、二段。

 。ㄋ模⿲W習第一段

  1抽讀第一段,正音。

  2全體朗讀一遍。

  3劃出寫景的句子,兩人討論,形成一個整體畫面。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遠及近的順序,將這個畫面描述出來?梢源蚋垢,也可以擬個簡單的提綱,目的在于通過想象再現(xiàn)東坡先生的此時此地此景。請一個同學描述。

  4投影一幅畫面小結第一段的景物特征:澄澈、幽美。

 。ㄎ澹⿲W習第二段

  1抽讀第二段,其他同學默讀并正音。

  2教師引導。如此幽美的自然環(huán)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請在此段找一個詞概括。

  3作者寫飲酒放歌之樂后,接著寫誰?簫聲如何?請找四個詞概括,并分別組詞。(哀怨、思慕、啜泣、傾訴)

  4歌是歡樂的,而簫聲卻如此悲愁。此處有一個問題,從行文看,“主樂客悲”是明顯的`,而正文前的提示卻說作者“力求排遣苦悶”,這個矛盾應該怎樣解決?請大家認真思考之后討論,用簡潔的語句表達出來。假如有難度,可結合提示中“作者運用主客問答這一賦的傳統(tǒng)手法”這一句話思考。最后,引導學生認識到客的苦悶就是蘇子的苦悶,問答的過程其實就是蘇軾自身思考、排遣的過程。就在此處,作者的心情由樂轉(zhuǎn)悲。

  5其實,作者的心情變化不僅僅體現(xiàn)在本文中,而是貫穿在被貶到黃州后的所有作品中。我們來共同感受一下。投影兩詞:《卜算子》和《定風波》。教師簡述如下:第一首詞作于公元1080年初貶黃州之時。寫出蘇軾經(jīng)歷人生重大打擊后孤苦凄涼而又驚魂未定的感覺,與本文表達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第二首詞寫于公元1082年三月,此時的蘇軾已經(jīng)能夠坦然面對甚至享受人生的風雨,最后一句最能概括全詞“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而這些情感變化合在一起恰好說明蘇軾抒寫的是自己的真性情,蘇軾的人生是真實的人生。

  (六)小結兩段

 。ㄆ撸┫旅嫖覀兝檬S嗟臅r間背誦一、二段

  1對于古文,我們一定要做到在熟讀的基礎上自然成誦。

  2組織朗讀。

 、偃w齊讀兩段,要求不錯一字,讀出感情。

 、诜殖蓛山M,各讀一段,要求一組讀時另一組默讀。

  ③分男女生讀,要求一組讀時另一組丟開課本試背。

 、軐W生自讀三遍。

  3組織背誦。

  ①教師投影背誦提示一,學生根據(jù)提示自背一遍,再齊背一遍。

  ②投影背誦提示二,全體齊背一遍。

 、鄢閮晌煌瑢W檢查背誦情況。

 、芸偨Y背誦方法:重點詞提示法;層理思路法;韻腳法;句式法;想象畫面法等。

 。ò耍┬〗Y本課,投影板書。

  寫景抒情

  樂悲

  這節(jié)課我們共同感受蘇軾初游赤壁的情懷,至于東坡先生為什么由樂轉(zhuǎn)悲,又為什么總是能很快超脫,答案就在下節(jié)課,后兩段蘇軾對人生的詮釋對我們會有更大的啟迪。

  部編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單元《赤壁賦》優(yōu)質(zhì)課教案 13

  教學目標:

  1、體會蘇軾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2、學習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構思特點;

  3、鑒賞本文善于取譬、蘊涵哲理的語言特點。

  4、體會作者遇到挫折后,超脫的人生態(tài)度和達觀的處世情懷。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本文重點語句的哲理意義。

  教學難點:

  把握行文的感情變化和景、情、理水X交融的特點。

  教學方法:

  誦讀法、比較法、討論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前兩節(jié)課我們重點理解了《赤壁賦》各段的文意,積累了文言知識點,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探討蘇軾的人生觀和宇宙觀。

  二、鑒賞課文主旨,探討蘇軾的人生觀。

  1、研習課文:

  提問:散文創(chuàng)作,一般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本文也不例外,誰能說說本文表達感情的詞語都是什么?

  明確:課文中“樂甚”、“愀然”、“喜而笑”表達了蘇軾和客的“樂-悲-樂”的感情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學生分組討論,點撥:

  (1)提問:“于是飲酒樂甚”,為什么?

  生:思考、回答。

  師點撥:哪些句子描繪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這樣的景致使泛舟者產(chǎn)生了怎樣的心理感受?

  明確:

  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薄霸鲁鲇跂|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三組對偶句)

  情:“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清風徐來”,好風!“水波不興”,好水!正因為這一風一水,蘇子與客才能泛舟而游,怡然自得!芭e酒屬客”,好酒!“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好詩!請同學們想象一下,在這樣充滿詩情畫意的自然環(huán)境中,把酒臨風,對江而歌,乘舟緩行,滿目美景,一定是極有雅興的。有此一游,也不枉此一生了。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薄芭腔病倍纸^妙,活畫出一個“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月光女神形象!芭腔病倍謩t極為傳神地描繪出空中明月那脈脈含情的動人韻致。為什么會“徘徊”?羞澀啊,眷戀啊,矜持啊,不禁讓人浮想聯(lián)翩。不僅如此,月神還披著一幅似有若無的輕紗,“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清輝四溢,普照人間,無形中增添了一種遼闊悠遠、朦朧神秘的美,于是,這使蘇子與客更加游興勃發(fā),“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碑斎伺c自然和諧共處,物我合一之時,神思飛揚,寵辱偕忘。人在畫中游,簡直就是如醉如癡了。

  “浩浩乎如馮虎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焙镁辰纭碎g仙境!

  “浩浩乎”言視角之廣;“飄飄乎”則言感受之美,心情之爽,脫俗之高。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曾言:“腳不能到的,眼睛可以到;眼睛不能到的.,精神可以到。”課文第一段,就是先寫腳到之境,再寫眼到之境,最后是心到之境,景由情生,全段為我們營造出一個美妙絕倫的人間仙境。

  師板書(美景——樂)

 。2)提問:蘇子“愀然”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原因之一是“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師:“美人”的含義是什么?

  明確:這里的“美人”代表君主,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表現(xiàn)作者政治上失意的感慨:“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悲從何來?來自作者遭受貶謫后的苦悶,看到江水之闊,感到宇宙之大,難免發(fā)出知音何處、天各一方之嘆,在游賞之“樂”中,仍難以排遣內(nèi)心仕途失意的淡淡哀愁。這“樂”其實就是苦中作樂,借醉游山水來暫時排遣內(nèi)心的郁悶。所以從“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進一步引出作者憂患整個人生的哀思來。這是由樂到悲的第一層心境。

  師問:由樂到悲的第二層心境是通過什么來寫呢?

  明確:客人的洞簫聲。

  師:如何寫簫聲?

  明確:“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边B用了幾個比喻,形象地寫出了簫聲的幽怨悲涼、悱惻纏綿。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流淚。

  師:這種借音樂來抒寫一腔憂思哀緒的寫法,我們在哪篇課文里學過?

  明確:對,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就是借琵琶寫愁情。

  師:經(jīng)過吟詩與吹簫的描寫,使“泛舟”的快樂氣氛向悲哀轉(zhuǎn)化,完成了兩段之間的過渡。這一過渡自然圓轉(zhuǎn),不露痕跡,使讀者不知不覺地為這種情感上的揚抑起落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傾聽下面的對話。

  生:讀第三段思考討論:客悲從何來?

  師點撥:

  1、客為何引述曹操的詩句和事例?

  2、“知不可乎驟得”,客人到底想得到什么?

  明確:他們看到月亮,自然想到月亮的詩。此地為赤壁戰(zhàn)場,而曹操也寫過《短歌行》,“月明星稀”與眼前的景象是相似的。

  師:引這么兩句,還有別的用意嗎,結合曹操當時的心境來看。

  明確:這兩句是說,人才都流失到劉備、孫權那里去了,曹操內(nèi)心是渴望得到人才的。蘇軾寫這兩句,大概是說自己也是人才,沒人賞識吧。

  師:在寫曹操的內(nèi)容上,既寫了他渴慕賢才,又寫了他的文治武功,像第三個文句,在浩蕩的軍隊中凸顯他文能賦詩,武能橫槊的形象。還寫了他的失敗,“山川相繆”借地形纏繞寫困窘之狀,蘇子寫曹操的事例到底有何用意?

  明確:寫曹操是英雄,是為了和“吾與子”對比,“而今安在哉”才是讓人神傷的感喟。從憑吊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變化無常,因而跌入現(xiàn)實的苦悶。說明像曹操稱雄一世,也逃不脫“浪淘盡”的命運;更何況我們命運不濟,仕途坎坷,只有“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罷了,還談什么理想,談什么建功立業(yè)?這真是令人悲嘆啊。

  “吾生之須臾和長江之無窮”對比,說明人生短暫,如匆匆過客。

  “蜉蝣于天地,滄海之一粟”對比,說明人的渺小。

  師:嘆人生渺小而短暫,這是客人抒發(fā)的第二個悲嘆的原因。

  師:第二個問題——客想得到什么?

  部編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單元《赤壁賦》優(yōu)質(zhì)課教案 14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相關文言常識;

  2.了解作者情感變化及其感悟;

  3.品味語言,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教學重點】

  目標1、3

  【教學方法】

  誦讀法、串講法、討論法

  【教學輔助】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赤壁”之爭導入課文。

  二、整體感知

  1.介紹蘇軾及相關背景。

  (師生共同回憶。)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做團練副使。既不準他簽署公事,又不準他到安置之地,過著半囚徒似的生活。作者無辜遇害,長期被貶,郁憤之情,實在難免。但他能坦然處之,以達觀的胸懷尋求精神上的解脫,不被頹唐厭世的消沉情緒所壓倒。蘇軾被貶黃州以后經(jīng)常來赤壁磯頭游覽眺望,或泛舟江中。這時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yè)的報負也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lián)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元豐五年(1082)七月,這時蘇軾謫居黃州已近四年。蘇軾又舟游赤壁之下的長江,無辜遇害,長期被貶,郁憤之情,實在難免,但坦然處之,以達觀的胸懷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寫下了著名的《赤壁賦》。課文又稱《前赤壁賦》。當年冬,蘇軾再游赤壁,又寫下了一篇賦。

  蘇軾所游得是黃州的赤鼻磯,并非赤壁大戰(zhàn)處。見課文注釋①。

  2.關于“賦”。

  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zhì)。其特點是“鋪采螭文,體物寫志”,側(cè)重于寫景,借景抒情。屈原為代表的“騷賦”,漢代為代表的“辭賦”,魏晉以后的“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zhuǎn)為“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稱為“文賦”。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赤壁賦》。

  3.學生聽課文朗讀,正音正字。

  4.學生朗讀課文,疏通字詞。

  5.學生默讀課文,借助注釋,初知文意。

  6.教師點撥,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

  明確: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diào),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回答,文章的`重點便轉(zhuǎn)移到生存態(tài)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覺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情理交融,汪洋恣肆,當時就有“蘇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譽。

  第一段──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段──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段──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隨緣而安的態(tài)度;

  第五段──忘情塵世的灑脫。

  三、合作探究

  1.作者筆下的月亮是怎樣變化的?試分析。

  明確:以被貶黃州為界,被貶前,他是一個愉悅輕松、激情滿懷的蘇軾。明月呈寧靜、輕松之態(tài)。到他密州時,到達極致,豪情萬丈,渴望建功立業(yè)的抱負噴薄欲出!霸隆背闪讼闃、寧靜、澄澈、優(yōu)秀、高潔、圓滿、理想的化身。被貶后,他的心態(tài)發(fā)生大轉(zhuǎn)變。出現(xiàn)在景中的月也是靜的,然而卻是孤寂的“靜”。冷清的“靜”,甚至讓人產(chǎn)生羽化登仙的虛無感、人生如夢的飄渺感。

  2.如何認識文中的“主”與“客”?

  明確: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蘇軾將儒與道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3.怎樣闡述了“變與不變”的哲理?

  明確:借追述歷史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與“不變”的哲理。有兩層意思。一是“變”與“不變”是相對的,無論水、月或人自身,都時時在變,又皆可無盡,因此不必為“吾生之須臾”與“長江之無窮”悲傷。二是要知足常樂,非吾所有者一毫莫取,可取用不竭者──如清風明月──則盡情享用。他的人生態(tài)度是樂觀的,但也有負面因素,一是關于“變”與“不變”的解釋是相對主義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辯證法,二是主張隨遇而安也可能導致斗志的消減。但蘇軾是在走出監(jiān)獄到達流放地而幾乎喪失自由的情況下說這番話的,反映了他的坦蕩、曠達和強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闡述了“變與不變”的道理。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不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表現(xiàn)了作者超然獨立、不計得失、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作者從水、月中悟出了變與不變的道理,苦悶的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到了解脫。(客人的話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也反映了作者的內(nèi)心痛苦。)

  4.藝術特色。

  (1)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明確: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chuàng)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

  (2)以文為賦,駢散結合。

  明確:本文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zhì)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diào)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diào),使全篇文情郁郁頓挫,如“萬斛泉涌”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對偶不同,它相對更為自由,如開頭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意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并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xiàn)了韻文的長處。

  (3)形象優(yōu)美,善于取譬。

  明確: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連用的六個比喻,渲染了簫聲的悲涼,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音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寫得具體可感,效果極佳。

  5.學生討論古代文人“達”時與“窮”時的思想變化。

 。ǹ山Y合陶淵明、李白等,言之成理即可,教師引導其思想積極方面。)

  四、梳理·積累

  1.一詞多義。

  (1)屬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囑托,引申為“勸酒”)

  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通“囑”,囑托)

  司命之所屬(《扁鵲見蔡桓公》)(在)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琵琶行》)(隸屬、屬于)

  時維九月,序?qū)偃铮ā峨蹰w序》)(動詞,屬于、是)

  若屬皆為所虜(《鴻門宴》)(表復數(shù),這些,類)

  神情與蘇、黃不屬(《核舟記》)(類似)

  或是下屬稟見(部屬)

  (2)蓋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項脊軒志》)(名詞,傘蓋)

  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孔雀東南飛》)(覆蓋、遮蓋)

  蓋余所至,比其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禪山記》)(大概)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諫太宗十思疏》)(大概)

  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六國論》)(大概因為)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大概因為)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勃之陋也(因為)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連詞,假若)

  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者也(句首發(fā)語詞)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大概,引申為原來)

  (3)曾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琵琶行》)(曾經(jīng))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二章》)(通“增”)

  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竟,竟然)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觸龍說趙太后》)(連……都)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一瞬(連…都)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還)

  (4)歌

  扣舷而歌之(動詞,唱)

  歌曰(名詞,歌詞)

  倚歌而和之(名詞,歌聲)

  (5)下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動詞,攻克,打下)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位名詞,位置低的,與“上”相對)

  (6)之

  縱一葦之所如(往,到,動)

  哀吾生之須臾(助詞,主謂之間不譯)

  惟江上之清風(結構動詞,的)

  耳得之而為聲(代詞,它)

  月出于東山之上(助詞,不譯)

  (7)于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詞,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助詞,表被動)

  月出于東山之上(介詞,從)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相當于“然”)

  山川相繆,郁乎蒼蒼(相當于“然”)

  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句中停頓)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句中停頓)

  日食飲得無衰乎(揣測語氣)

  2.通假字。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屬”通“囑”,讀zhǔ,勸人喝酒)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馮”通“憑”,乘)

  山川相繆,郁乎蒼蒼(“繆”通“繚”,盤繞)

  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籍”通“藉”。狼藉,凌亂)

  3.詞類活用。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方位名詞,“西”“東”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望”的方向:向……)

  舞幽壑之潛蛟(舞,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婦(泣,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哭泣)

  侶魚蝦而友麋鹿(侶,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伴侶。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朋友)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南,向南,名詞作狀語)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名做動,唱)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名做動,攻下)

  4.古今異義。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古:詩經(jīng)的篇名;今:美好的樣子)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古:水氣;今: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古:端正;今:危險)

  5.文言句式。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

  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主謂倒裝)

  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賓語前置)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動句)

  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狀語后置)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于我皆無盡也(判斷句)

  五、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筆譯全文。

  附:板書設計

  赤壁賦

  蘇軾

  三蘇唐宋八大家

  夜游之樂情景理

  主客異現(xiàn)駢散

  樂極生悲取譬

  部編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單元《赤壁賦》優(yōu)質(zhì)課教案 1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作品“以文為賦”,駢散結合的形式特點,鑒賞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

  2、了解作者運用的主客問答這一賦體的傳統(tǒng)手法,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3、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了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yǎng)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鑒賞優(yōu)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2、培養(yǎng)對精晶詩文的整體把握能力,能知人論世領悟文旨,理通思路,賞析表現(xiàn)手法,辨別高下優(yōu)劣。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勇于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對象特征

  高一的學生,經(jīng)過多年的文言文學習,積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礎知識,能夠基本閱讀淺顯的文言文,初步掌握了鑒賞古代散文的一般方法。但以往強調(diào)文言基礎知識的內(nèi)容較多,對文言文整體閱讀和感悟的較少,學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語言知識的積累,缺乏對文言文,尤其是優(yōu)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認知和情感體悟,因而對文言文的學習,顯得興趣不濃或?qū)W習效果不佳。

  教學重難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虛詞及句式的知識。

  2、把握文中蘇軾情感變化的過程,清行文思路。

  3、感受蘇軾樂觀曠達的情懷以及在曠達的風貌之下寄寓的悲憤苦悶的復雜情感;理解作者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

  4、培養(yǎng)學生勇于面對人生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整體感知:

  1、學生思考:蘇軾在游赤壁時心情是如何變化的?(請學生快速瀏覽全文,找出表現(xiàn)情感變化的相關詞語。)

  板書:飲酒樂甚→愀然→喜而笑

 。 )—→(悲)—→(樂)

  2、理清思路,請同學試概括本文行文內(nèi)容。(投影)

  1段:寫赤壁夜游之樂。

  2段:寫飲酒放歌之樂引出客人悲涼的簫聲。

  3段:主客回答引出人生短暫之感。

  4段:蘇子超然于世的情懷。

  5段:客轉(zhuǎn)悲為喜,主客暢飲。

  二、指導誦讀:

  1、這篇課文體裁為文賦,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的特質(zhì)與情韻,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diào)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宜于誦讀,極富聲韻之美。誦讀時,要特別注意文章中的押韻和形式中的對偶句。

  先請同學們聽示范朗讀,對照以下押韻字和換韻情況,自己跟著低聲吟誦。

  第一段 間,天,然,仙

  第二段 槳,光,方; 慕,訴,縷,婦

  第三段 稀,飛,詩;昌,蒼,郎;東,空,雄;鹿,屬,栗;窮,終,風

  第四段 往,長; 瞬,盡; 主,;月,色,竭,適

  第五段 酌,藉,白

  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些字聽起來并不押韻,這是由于語音隨著語言的發(fā)展演變而發(fā)生變化的緣故,在蘇軾創(chuàng)作的北宋時期,它們都是押韻的。

 。ㄕf明:通過聽示范誦讀,自己自由誦讀,初步疏通字詞,掃清字詞障礙;同時通過用韻情況的了解,初步了解了文賦的一般特點;在了解文賦的特點基礎上,有助于把握誦讀過程中的快慢停頓等節(jié)奏,有助于進一步體會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通過幾次誦讀,學生基本被文本體現(xiàn)的美妙情境所吸引,進入文本營造的特定語境。進入文本,才能進一步賞析和感悟文本。)

  2、初步明確朗讀的情感基調(diào)

  “樂”的部分要讀得輕松愉悅;

  “悲”的部分要讀得悲涼激昂;

  “喜”的部分要讀得曠達灑脫。

  3、聽錄音朗讀或教師范讀。生齊讀。

  三、賞析評價

  1、學生齊讀第一段,教師提問,學生思考。

 。1)本段蘇子的心情怎么樣?

  明確:樂甚

 。2)為何而樂呢?

  明確:美景、暢飲、友情……

 。3)本段景物描寫勝似仙境,請同學們試描述一下月夜秋景圖,并思考有何作用?

  學生描述……

  總結:月夜秋景圖:蘇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著江面,清風徐徐吹拂著,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輕浮在水面,任意左右東西。景象澄沏,又似朦朧,如夢境一般。

  作用:蘇軾這寥寥幾筆,描述出了秋夜赤壁的美麗、靜謐以及與客人夜游的逸興。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風”、“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悅的心緒,又為后文對“水”、“月 ”的變與不變的議論作了鋪墊。

 。4)詩人在欣賞月夜美景中情不自已,朗誦起詩詞來。為什么蘇軾在船中朗誦“明月之詩”里的“窈窕之章”?

  教師補充(幻燈片投影)《詩經(jīng)·陳風·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 注釋:

  皎:皎潔光明。 佼(jiǎo):姣之借。 佼人:美人。 僚:美麗。

  舒:舒緩輕盈的樣子。 窈糾(jiǎo):形容女子的體態(tài)窈窕的樣子。

  勞心:思念。懰(liǔ):音劉,嫵媚。

  慅(sao):音騷,心神不安。

  燎:此形容女子光彩照人。

  夭紹:形容女子風姿綽絕。

  ② 譯文:

  多么皎潔的月光,照見你嬌美的臉龐,你嫻雅苗條的倩影,牽動我深情的愁腸!

  多么素凈的月光,照見你嫵媚的臉龐。你嫻雅婀娜的倩影,牽動我紛亂的愁腸!

  多么明朗的月光,照見你亮麗的臉龐,你嫻雅輕盈的倩影,牽動我焦盼的愁腸!

 、蹆(nèi)容賞析:《月出》是陳國的民歌,是一首情詩。詩人在月下遇到一個美麗的女子,因為愛她,于是就悄然心憂了。此詩共三章,每章第一句以月起興,第二、三句寫美人,末句寫詩人自己不寧靜的心情。

  “月出皎兮”,天上一輪圓月灑著皎潔的銀輝,這夜色顯得格外的美麗。這是寫景,也是寫情。因為自古以來,人們就把月光作為美好愿望的象征,無數(shù)次地贊美她,謳歌她,并給她編造了許多美好的神話故事,花嬋娟,月嬋娟,都是人們對所愛景物的美稱。這句交待了詩人活動的背景,是在一個月光明麗的夜晚,這本身就富有很大的魅力和誘惑力,容易使人對景生情,生發(fā)出許多美好的聯(lián)想。同時,結合下句,這句又有著比興的作用,以月光的美來比喻所愛人的美,是很恰貼的!百肆刨狻,“佼”,猶姣,美好之意!百恕,美人!傲拧,猶嫽,嬌美貌。這時,在詩人的`眼前,出現(xiàn)了一個嬌美的女子,引起他無限的愛慕和情思。天上有著皎潔的月光,地上有著嬌美的女子,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花好月圓,天愜人意,怎能不令這多情的詩人蕩起春心呢?他不由得隨口贊道:真美啊,這月光下的女子!笆骜杭m兮”,“舒”本作遲緩、徐徐解,此處則指女子舉止的舒緩安閑!榜杭m”,與第二間的“憂受”,第三章的“夭紹”,都是形容女子行步時身材的曲線美,寫女子的舉止從容,體態(tài)苗條。這句寫詩人仔細端詳女子時的感覺。在月光下,她不但顯得容貌皎好,而且身材那么苗條、秀美,真讓人神顛魄蕩。這只是寫女子的外表美,而更吸引人的,是她還有一種氣質(zhì)美,她舉止舒緩,雍容大方,性情安靜,而這氣比外表更富有魅力。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標準反映在外層,總是以曲線的細長為美,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楚王愛細腰,宮中多餓死”等,就足以說明這點。而在內(nèi)質(zhì)上,則注重靜穆和閑緩,所謂“淑女”,就包括她的舉止在內(nèi)。這首詩刻劃的這位女子,說明了詩人也是以此為審美標準的!皠谛那馁狻,“勞心”即憂心!扒摹,與第二章的“慅”,第三章的“慘”,都是形容憂愁不安的樣子。此句是詩人自言其心情的煩悶。月光美,人更美,那窈窕的身姿象那雍容的舉止,使得詩人一見鐘情,而又無從表白,因而生發(fā)出無限的憂愁和感慨。愛美是人的天性,盡管那女子沒有絲毫的覺察和反應,但詩人已經(jīng)為之傾倒了,而這正說明了詩人的癡情和愛的深沉!蛾P雎》里所寫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與此時此刻詩人心情是一樣的。

  這首詩的景色描寫很有特色,“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柔美的月光本身就有無限的情意,而讓它作為背景來襯托,則女子的倩影愈發(fā)顯得秀美。同時,月光朦朧下,一個線條優(yōu)美的女子在緩緩起步,更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有一種朦朧美的韻味。所以,這一景色很富有畫意,而畫意又滲透了無限的詩情,把寫景和抒情水乳交融在了一起。另外,人物形象只有兩個,詩人愈揚婦子,則愈抑自己。把女子寫得愈姣美,則自己愈覺得求之不得,難以攀比,可望而不可即,所以憂心愈重。這也是一種比照的手法。通過刻劃“佼人”的美比照出詩人自己的癡情心理,讓人覺得情之所發(fā),合乎自然之理。

  學生作答……

  明確:時間上:七月即望,正好是七月十六日,月圓之夜,吟明月之詩為了召喚月亮出現(xiàn),而月亮似乎聽到蘇子的呼喚聲:“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一輪明月冉冉升起了。 內(nèi)容上:《月出》詩寫出了在明亮月光下美人的嬌好容貌和幽閑體態(tài),引起感情上愛慕和煩悶不安。這與下文的扣舷而歌的內(nèi)容是有聯(lián)系的,所以吟此詩也有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的作用 。

  (5)作者緊接著描繪“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芭腔病币辉~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用何在?請同學們談談。

  學生思考作答……

  明確:月亮從東山后面露出了臉,到斗宿和牛宿之間就徘徊不前了,一“出”,一“徘徊”,寫出月亮不易察覺的緩緩移動,以及對游人的依依眷戀和脈脈含情。也反映出作者看月亮時愉悅的感受。

 。6)在這個月光如水、氣候宜人的夜晚,作者泛舟于浩瀚無邊的江上,用了哪兩個字表現(xiàn)泛舟時的情景?品味這兩個字,作者的感受是怎樣的?

  學生分組討論……

  明確:“縱”、“凌”。作者丟掉了平日的顧慮重重,任由小船在江上漂泊,也是隨自己心靈壓力的一種釋放!翱v”,把一葉扁舟在長江上順流而下,自由自在地隨江勢漂流的情景描繪得生動、逼真,同時也寫出了作者在船上隨江而行的激動和輕松的心情。 “凌”,既是客觀的描述,寫出了小船在萬頃無邊的水面上騰越前進,也寫出了作者當時激越壯美的心情。

  2、學生讀第二段并思考:

 。1)客由樂而悲,悲又從何而來呢?

  明確:主要由客人的洞簫聲引發(fā)的。聯(lián)系二三段內(nèi)容及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具體有以下幾方面:

  從歌聲中來 (政治失意)

  從簫聲中來 (簫聲幽怨)

【部編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七單元《赤壁賦》優(yōu)質(zhì)課教案】相關文章:

部編版《秋天的雨》教案03-11

部編版《語文園地一》教案02-23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案02-05

部編版教學反思04-18

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案部編版11-22

部編版九年級下冊六單元作文:我的好朋友 - 單元作文01-14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案(精選20篇)06-15

部編版四上語文單元教學計劃(精選10篇)08-08

部編版九年級下冊三單元作文:淡定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