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災后迷信危機與信仰體系的重建論文
【摘 要】汶川地震的發(fā)生嚴重地沖擊了人們的信仰,使迷信思想得以滋生與蔓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與災后的迷信思想積極地作斗爭,運用科學的方法維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幫助人們重建災后的精神家園。
【關鍵詞】迷信;信仰體系;重建
一、災后迷信的成因
迷信是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科學技術不發(fā)達的情況下,人們缺乏判別事物的能力、對事物本質分辨不清,而對某些事物發(fā)生特殊的喜好,對此深信不疑,進而轉向盲目信仰甚至到崇奉的一種狀態(tài)和過程。它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虛幻的歪曲的反應,是一種錯誤的認知,是愚昧落后的表現(xiàn)。經驗告訴我們,大災之后,往往會有謠言惑眾或迷信思想的泛濫。在舉國為汶川大地震哀悼的時候,一些不和諧的迷信言論卻像病毒一樣在網(wǎng)絡上悄悄蔓延,例如:8比13更邪惡;2008年的五行之災;福娃災難學等。歷來如此,迷信之種種,非止一端。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它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根源。正如美國學者約翰惠廷說,“看上去不過是野蠻的迷信,既不是毫無作用也不是人的精神錯亂而是顯示社會的緊張程度的指標,同時也是作為減少緊張和敵意的機制,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盵1]3 災后迷信泛濫這一現(xiàn)象背后包含了復雜的社會和心理原因,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xiàn):
。ㄒ唬┟孕攀侨藗兂鲇谧晕曳佬l(wèi),從心理上對災害導致的壓力進行轉移的結果。到目前為止,這次地震已經造成幾萬人死亡、數(shù)十萬家庭面臨破碎,致殘的人和倒塌的房屋更是不計其數(shù)。可想而知,這次災難和危機給受災群眾帶來的痛苦和傷害是多么的巨大,尤其是給人們心理上帶來的沉重壓力,這些壓力是由于人們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時不知所措而產生的、而且在短時期內是無法消除的。人們需要把這些壓力通過某些方式進行轉移,而其中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在受災地區(qū)人群中產生迷信的思想或行為,因為“迷信至少從主觀上給人以能夠預知和支配未來的感覺,在減少不安方面發(fā)揮功能”。[2]164假如不適時地、有效地進行心理恐慌的轉移和宣泄,那么人們心理上的不安和恐懼持續(xù)積聚,其后果就有可能會很容易導致人們心理上的崩潰甚至引起社會動蕩。這種由于人們心理危機的積聚而導致社會動蕩的實例很多,因而應引起政府、社會的高度關注。
。ǘ┟孕潘枷胧侨藗冊跒暮γ媲盎拘枨蟮貌坏綕M足的自然反應。按照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的觀點,人的需求是一種金字塔的結構,它可以分為六個不同的層次,而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最基本的兩個層次。如果人們的生理和安全需求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就有可能會采取一種憤怒的態(tài)度和攻擊的行為對待他人。地震災害過后,人們對于生活物資的需要和對于余震的恐慌使得他們無法對這兩種基本的需求得到最大滿足,進而可能會導致一種集體情感的表達-----對自然的盲目畏懼和對社會的否定。同時,當人們的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得不到正常滿足的時候,往往也會產生一種“有某種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宰著自我”的迷信想法。這就有可能造成人們自身的意識和思想對事件的分析出現(xiàn)一種“真空狀態(tài)”而不自覺地將自我的控制轉向超自然的力量。
。ㄈ┟孕攀侨藗冊跒碾y面前慣常處事模式失靈情況下的應急策略。正如馬林洛夫斯基的中心論點所論述的那樣,“人們只有在靠知識無法把握機會和環(huán)境的情況下,才依賴巫術”。[3]155就這次汶川大地震來看,人們看到的和所經歷的災難實在是巨大的,無論從災害程度還是從災害范圍來看,這次地震都可以被稱為是受災群眾生命歷程中的“重大的、突發(fā)的危機事件”。通常情況下,在遭遇如此危機事件之時,人們的慣常應付事故的模式已經無法如常起作用,因為這次危機事故已經超過了人們能力所能解決的限度。這時人們在自然面前的無助感將會非常地強烈,從而相信超自然能力的存在,甚至依賴或順從這種超自然能力。正如人們所說的那樣:“事情發(fā)生得太突然了,以至于自己在沒做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就失去了家園和親人,所以一時竟然不知該怎么辦了”。顯而易見,災后的迷信思想的傳播正是人們面臨如此的突發(fā)事件時慣常處事模式無法運用情況下的一種應急策略。
。ㄋ模┟孕攀窃谕话l(fā)事件時人們喪失理智的一種后果。通常意義上說,在危機事件發(fā)生以前,人們的社會心理都是處于正常的邏輯思維或者理性的主導之下,但是在危機發(fā)生之時和之后,由于人們在災害面前遭遇過強大的自然力量的傷害,就會不自覺地喪失理性和危機發(fā)生前正常的邏輯思維能力,更加傾向于讓自發(fā)的個體情感主導自我意識。人的心理結構可以被分為認知、情感和意志三個部分。人們在正常的邏輯思維模式之下能夠表現(xiàn)得相當?shù)乩硇院屠潇o,就在于人們的認知和意志的活動在意識活動中占據(jù)了主導地位,因此能夠對自我所處的環(huán)境進行綜合性地分析和判斷。而一旦人們喪失了理性,即人們的情感活動占據(jù)了上風,就會導致人們的邏輯思維混亂。自我的主觀感覺戰(zhàn)勝理智甚至會造成某種程度上的幻覺和幻想,這也是人們在受災之后容易產生迷信思想或行為的原因之一。
二、災后迷信的特點和危害
大災之后,社會上往往會很容易出現(xiàn)迷信思想的泛濫。比如說,此次地震的發(fā)生,就有人直觀地串聯(lián)今年的南方大雪、膠濟火車事故等,于是拋出了“逢8逢9”、“逢子逢丑”之類的災難迷信言說,毫無根據(jù)地斷定2008年是災年。然而,迷信思想一旦產生,要想消除它就相當?shù)睦щy,這是由迷信思想本身的一些特點決定的。
(一)迷信思想的墮性作用。按照文化論者的觀點,文化體系作為社會系統(tǒng)中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與其它的社會體系始終產生著相互的作用。而與其它社會體系相比較而言,社會文化體系的變遷又具有一種發(fā)展的惰性,即文化的發(fā)展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之中是沿著它自身的發(fā)展慣性持續(xù)下去,這就是馬克思主義觀點中意識形態(tài)具有相對獨立性這一規(guī)律的體現(xiàn)。迷信是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一種社會意識,同時迷信思想也是人們對無法解釋的現(xiàn)象的一種思維模式。一種社會意識和思維模式一旦確立,就很難消除,比如說中國人大多將喜鵲當成一種吉祥的象征物,人們看到喜鵲就會立即地聯(lián)想到有可能會有什么喜事會降臨到自己身上。而這種觀念經過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變遷過程,至今仍然被人們廣為接受。
。ǘ┟孕潘枷氲钠毡樾。迷信思想最顯著的特點是它的普遍性。即“大部分的迷信不是個人造成的,是社會傳播的結果”。[4]45按照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人的社會性才是人的本質所在,而人的社會性就其總體來說是一切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每個人必須要同其他人產生各種各樣的關系,進而形成一種關系的網(wǎng)絡,這種關系網(wǎng)絡的形成主要就是靠人們之間以信息交換為手段的社會互動來完成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和榮格都認為:“迷信不是過去的東西,迷信不僅僅局限于文化程度較低的人,它是人的精神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情境下具有外顯的傾向”。[5]2 這次地震涉及面是非常廣的,包括生命直接受到威脅的人、身體或心理受到創(chuàng)傷的人以及救援者和目擊者,也涉及到接觸傳媒信息的公眾等。因而,迷信的傳播者和潛在的傳播者范圍是相當廣的。
。ㄈ┟孕潘枷雽人和社會影響的深刻性。迷信思想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在災害過后有可能會通過一些非正常的渠道深入到人們的內心深處,內化成人們辨別事物、看待問題的一種思維模式,這種內化的結果從深度方面加重了對其清除的難度。因為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包含迷信思想在內的整個社會意識,雖然是為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但其本身具有相對獨立性。而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具體體現(xiàn)就是社會意識發(fā)展與社會的經濟基礎是不同步的,在大多數(shù)的情況下,社會意識的變遷速度是慢于社會經濟基礎的。這就可能造成作為社會意識一部分的迷信思想長期存在于人們的思維之中而無法肅清。
所以我們可以說,一旦迷信思想在災后滋生開來,就會很容易導致嚴重的后果,這種后果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
從個人層面看,迷信思想一旦占據(jù)人們思維的領地,就會導致個人無法運用科學有效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會使人們喪失了正確地明辨是非的能力。結合此次地震災害的特殊情況來說,雖然說迷信的思想或行為并不僅限于文化水平較低的人,但是文化水平低的人最容易相信和接受迷信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為,如果人們想要消除災害對人思想方面的沖擊的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具有一種科學的宇宙觀和世界觀在支撐著自己的思想,而這次地震大多發(fā)生在鄉(xiāng)村和小城鎮(zhèn),當?shù)氐木用翊蠖辔幕绞窍鄬^低,對于地震沒有科學的認識。這種情況從一方面來說極易使他們產生一種迷信觀念,而反過來,種種的迷信思想一旦產生又會從對立面上形成一種障礙----阻礙人們形成一種正確的、科學的觀念。這就是作為社會意識的迷信思想對于人們的主觀上的思維改造過程和客觀的實踐活動所產生的不利影響。
從社會層面看,我們認為迷信思想會逐漸地侵蝕和動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主導地位,即容易出現(xiàn)受災者的信仰危機。所謂社會中的信仰危機就是人們由于一些客觀的原因而使原先在人們思想中占指導和支配地位的信仰有所動搖甚至瓦解。信仰體系的動搖和瓦解,其后果是嚴重的,面對如此巨大的天災,有的人對神或萬物主宰感到憤怒,覺得毋需繼續(xù)信奉原有宗教,有的人由于對自然的恐懼,強化原有的宗教信仰,有的人會出現(xiàn)強迫性的迷信思想或迷信行為。因此,如果動搖了馬克思主義信仰體系,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甚至是共產主義的理想都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害。
三、信仰體系重建的路徑
清除迷信思想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工作。對災后存在于人們主觀意識之中的迷信思想的清除,要從災區(qū)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幫助他們重新樹立正確的信仰體系,重建美好的精神家園。
。ㄒ唬┓e極宣傳有關地震的科學知識,增強人們對地震的科學認識。我們應該科學和客觀地對待災后迷信思想傳播這一現(xiàn)象,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fā)分析迷信產生的原因和消除的客觀條件。馬克思說:“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6]17 迷信的消除是有客觀條件的,清除迷信思想和人的解放一樣,并不是說僅通過從自我主觀上的任意否定,這些迷信思想立即就會自動地從現(xiàn)實的社會和人們的思想中清除了。這與人們不能在自我主觀的思想中任意地肯定人的解放是一樣的道理。這種情況正如馬克思說的那樣,“解放是一種歷史活動,不是思想活動,解放是由歷史的關系,是由工業(yè)狀況、商業(yè)狀況、農業(yè)狀況、交往狀況促成的,其次,還要根據(jù)它們的不同發(fā)展階段,清除實體、主體、自我意識和純批判等無稽之談。正如同清除宗教和神學的無稽之談,而且在它們有了更充分地發(fā)展以后再次清除這些無稽之談!盵7]22
(二)結合人們的社會實踐,改造人們的社會意識!暗浆F(xiàn)在為止,我們主要是考察人類活動的一個方面----人改造自然。另一個方面是人改造人。”[8]31馬克思的論述告訴我們,人改造自然是基于某種特定的生產方式和生產能力。對自然的改造,它的本質含義就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一原理。而人改造人是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作用的表現(xiàn)。人改造人的目的是為了改造人的社會意識,使人們形成一種能夠正確反應社會存在的社會意識,從而能夠更科學地改造自然,促進社會的發(fā)展。人改造人的實踐活動就是改造人們的社會意識、社會關系。而人改造人、改造人們的社會意識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務和目標,作為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工作者,我們的工作更是任重而道遠。
。ㄈ┎扇‰[性教育法、挖掘人們抵制迷信思想的主動性。由于這次地震災害的影響范圍大多是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農村地區(qū),因而我們應該采取一種隱性的教育方法,效果可能會更佳。隱性的教育方法是相對于公開的專業(yè)的顯性教育方法而言的,它是利用人們的社會實踐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的一種工作方法。它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滲透到了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和各個領域,可以使與思想政治教育無關的那些單位和工作領域都可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也可以使各單位和各方面人員都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隊伍中去,改變傳統(tǒng)形式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單打獨斗的被動局面。
具體做法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與人們日常的生活、娛樂活動結合起來,“寓教于樂”,在人們日常的社會活動中宣傳馬克思唯物主義的宇宙觀、世界觀和人生觀,以此使人們對宇宙、自然能夠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同時,我們要積極做好馬克思主義宣傳工作,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圍。因為“人是社會性存在物”,[9]所以要特別注意社會環(huán)境對一個人的行為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實并不僅僅是改造受教育者的思想,而且還應該為受教育者的繼續(xù)教育和自我教育構建一個理想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對于災后人們的信仰體系重建來說,思想政治工作者應該努力地創(chuàng)建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這種文化氛圍應該是以馬克思唯物主義理論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內容,并且以鼓舞人、塑造人和教育人為最終目標的一系列正確思想的結合。
四、信仰體系重建的原則
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在信仰體系重建具體的工作中應該堅持以下幾點原則:
(一)堅持情為先導,情理結合的原則。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的整個心理過程包括認知活動、情感活動和意志活動三個過程。認知活動是人們對客觀事物表現(xiàn)和規(guī)律的認識過程;情感活動指的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評價與態(tài)度傾向;而意志是人們實現(xiàn)自我目標的主觀能動性的表現(xiàn)。情感和意志兩個方面的活動是主體的人在認知活動的基礎上產生的;反過來,情感和意志這兩個方面的活動對人的認知活動具有推動作用,它們相互促進、相互影響、辯證統(tǒng)一。因此,災區(qū)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以情為先導,充分地辨清和承認受災群眾現(xiàn)今的實際情感狀況以及他們已有的對此次地震的一些主觀評價和態(tài)度傾向,在此基礎上,針對災區(qū)群眾具體的情感傾向和態(tài)度,向人們進行地震和其它自然現(xiàn)象的分析說明,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ǘ﹫猿置裰鞯脑瓌t。即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應該是一種民主與平等的關系,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應該是強迫式的或者是消極被動式的。“所謂的民主原則,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要發(fā)揚民主精神、民主作風和堅持民主方法。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民主原則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民主集中制原則,也是方法論上的疏導原則。即平等相待,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和民主權利創(chuàng)造條件讓受教育者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集中群眾的正確意見,對正確的意見加以采納,對合理的要求予以滿足,同時針對受教育者的思想實際,按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的要求,加以正確的引導! [10]213這種方法要達到的真正效果應該是這樣的:通過鼓勵被教育者能達到一種自我教育,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這正如老子所說的“無為而無不為”的效果,從而得到“教為不教”的目的。
。ㄈ﹫猿謱哟卧瓌t。“所謂層次原則,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從教育對象的特點出發(fā),根據(jù)受教育者不同的思想狀況,區(qū)別對待,因材施教,分層次進行教育的原則。”[11]216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時刻也不能忘記,受教育者原有的文化水平、思想狀況和道德素養(yǎng)是參差不齊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有差別地對待受教育者。結合此次汶川大地震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看出,受災的大多是居住在農村地區(qū)和小城鎮(zhèn)里面的人們,他們不管是馬克思主義素養(yǎng)還是原有的科學文化水平都有很大的差別。所以,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應該進行一種“差別教育”,即在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和實際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受教育者采取各種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有差別、有側重地對不同的受教育者實施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當中,“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按既定標準靈活選定教育內容及方式方法;應該真正地做到鼓勵現(xiàn)今、照顧多數(shù),把先進性的要求與廣泛性的要求結合起來,促使不同層次和不同起點的人都能夠經過努力達到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礎上不斷有所進步”。[12]216-217
綜上所述,災后重建并不單單是物質環(huán)境的重建,而是應該包括人們的信仰體系重建在內的全面的重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國家和人民面臨如此巨大的災害之時,盡可能地利用本學科的專業(yè)知識和理論優(yōu)勢,有側重、有計劃地幫助受災地區(qū)的人們從思想意識的角度進行一種科學而全面的重建----重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精神家園。這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專業(yè)義務所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歷史進程中的責任所在。
【參考文獻】
[1][2][3][4][5] 古斯塔夫雅霍達著,文成峰譯.文明的困惑[M].北京:知識出版社,1990.
[6][7][8] 許慶樸等編選.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9.
[10][11][12] 邱偉光等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論災后迷信危機與信仰體系的重建論文】相關文章:
論當代人的信仰危機與意義重建04-26
災后重建簡報03-06
災后重建·數(shù)字04-29
災后重建·援助04-29
災后重建科技先行05-02
天眼盯緊災后重建-雅安市災后恢復重建監(jiān)管紀實04-26
災后重建消殺簡報12-15
災后重建:揮舞燙手的鐵臂04-28
災后重建與法律人的使命05-03
冰災搶修及災后重建中的行動與思考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