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傳統(tǒng)的食療觀念探析論文
中國傳統(tǒng)的食療觀念是在幾千年農耕文化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和完善起來的,人們的飲食傾向有利于養(yǎng)生,以食治疾,符合天人合一與整體調理的思想觀念,具體表現(xiàn)在食物的搭配上,著重強調辯證施食、飲食有節(jié)、藥膳運用。以此保正氣、除邪氣,達到健康長壽。
一、辯證施食是中國食療養(yǎng)生的科學思想
辯證施食是指:“將食物原料的屬性,即食物的性能和作用,以性味(四氣五味)、歸經加以概括,使人通過飲食興利除弊,并使人體陰陽達到平衡!盵1]用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知識來解釋辯證施食的原因,則主要是因為不同食物的性能和對人體的作用,均衡營養(yǎng)和平衡膳食,有利于人體的健康。而辯證施食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ㄒ唬┱_認識食物的性味、歸經
辯證施食的前提是必須正確認識食物的性味、歸經。性味,本是中藥四氣五味的統(tǒng)稱,運用到飲食烹飪中則是指食物的性質。四氣,又稱四性,是指食物寒、熱、溫、涼的四種屬性。寒涼和溫熱是兩種對立的性質,一般寒涼的食物多具清熱、解毒、瀉火、涼血、滋陰的作用;而溫熱的食物多具溫中、散寒、助陽、補火的作用。寒與涼、熱與溫之間只是程度的不同,介于寒與涼、溫與熱之間的,還有平性,具有健脾、開胃、補腎、補益身體的作用。在糧谷類食物中,大米、玉米、青稞、番薯(山芋、紅薯)、芝麻、黃豆、蠶豆、赤小豆、黑大豆性平,小米、小麥、大麥、蕎麥、薏米、綠豆等性涼;在蔬菜中,番茄、絲瓜、冬瓜、黃瓜性涼,苦瓜、莧菜、空心菜性寒,大蔥、大蒜、洋蔥、韭菜、生姜、香菜性溫,辣椒性熱;在水果中,香瓜、西瓜、芒果、柿子、梨、香蕉、柚子性寒,荔枝、石榴、龍眼、榴蓮、杏、椰子、櫻桃性溫;在動物類原料中,螃蟹、蛤蜊(沙蛤、海蛤、文蛤)、田螺、螺螄、蚌肉、蜆肉、烏龜、牡蠣肉、蝸牛等性寒,黃牛肉、狗肉、羊肉、雞肉、野雞肉、鹿肉、蝦、蚶、淡菜性溫,豬肉性平。
五味是指食物的酸、甘、苦、辛、咸五種味道,與藥物一樣,不同味道的食物具有不同的作用。酸味為主的原料如烏梅、檸檬、橙子、木瓜、醋、杏、枇杷、山楂等具有收斂、固澀作用;甜味為主的原料如蜂蜜、絲瓜、土豆、芋頭、胡蘿卜、白菜、豆腐、菠菜、金針菜、西瓜、甜瓜、豆類、糧食等具有補益、和中、緩急的作用,苦味為主的原料如苦菜、苦瓜、茶葉、苦杏仁、白果、海藻、百合、橘皮等具有清熱、瀉火、燥濕、降氣、解毒的作用;辛味為主的原料如辣椒、花椒、生姜、大蔥、洋蔥、大蒜、薤白、茴香、芥菜、白蘿卜、芹菜、芫荽、胡椒、酒等具有發(fā)散、行氣、行血的作用;咸味為主的原料如鹽、紫菜、海帶等具有軟堅散結、瀉下、補益陰血的作用。
歸經是把食物、藥物的作用與臟腑聯(lián)系起來,通過對臟器的定位觀察,說明其作用。如菠菜具有滋陰潤燥、養(yǎng)血止血、止渴潤腸的作用,歸胃、腸經;絲瓜具有清熱解毒涼血、祛風化痰通絡的作用,歸肝、胃經;小麥具有養(yǎng)心除煩、健脾益腎、除熱止渴的作用,歸心經;芹菜具有平肝清熱的作用,歸肝經。
(二)根據(jù)人體狀況合理搭配食物
根據(jù)人體和客觀現(xiàn)實的需要,按照食物的性味、歸經作用合理選擇搭配食物原料,將原料一物多用、綜合利用、葷素配合、性味配合,使主料、輔料、調料協(xié)調互補。從性味的配合來看,《黃帝內經·素問》言:“用涼遠涼,用寒遠寒,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此其道也!奔春疀龅募竟(jié)要少吃寒涼的食品,炎熱的夏季要少吃溫熱的食物。在中國烹飪里,人們不僅常采取葷素搭配的方法,還根據(jù)人體不同的癥狀選擇不同的食物。如同樣是清熱,梨、柿子偏于清肺熱,蓮心偏于清心熱,獼猴桃偏于清肝熱,人們在烹飪時常根據(jù)人體的癥狀和食物的歸經選擇原料。此外,凡體質虛寒,特別是胃寒、患哮喘的病人,常忌食鴨肉、綠豆、竹筍等寒涼食物;體質偏熱者,尤其是發(fā)燒,伴有急性炎癥者,常忌食羊肉、狗肉等熱性食物。結合食物性、味、歸經理論,選擇合理的食物配膳,注重“五味入口,各有所歸”,以及食物性、味與五臟六腑特定的對應關系,這些都是中國傳統(tǒng)食治養(yǎng)生學說的精髓所在。
二、飲食有節(jié)是中國食療養(yǎng)生的重要觀點
飲食有節(jié)的觀點最早見于《黃帝內經》:“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行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度百歲乃去。”飲食有節(jié)包括飲食數(shù)量、質量和寒溫的調節(jié)。
(一)飲食數(shù)量的調節(jié)
飲食數(shù)量的調節(jié),是指食物的數(shù)量搭配合理。常言道:“大饑不大食,大渴不大飲”,“食惟半飽無兼胃,酒至三分莫過頻,”“欲得身體安,須帶三分饑和寒”.意思是說,不要過饑過飽,不要暴飲暴食。晉代張華的《博物志》中記載:“所食逾少,心開逾益;所食逾多,心逾塞,年逾損焉”.宋代溫革也曾說過“飽生眾疾”的名言。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必須注意飲食數(shù)量的調節(jié)。食物攝入過多,熱量超過機體消耗的需要,過多的能量就會以脂肪的形式儲存,其結果會導致肥胖、心腦血管疾病等文明病、富貴病的高發(fā);長期攝入的食物過少,會導致血糖濃度下降、腦組織產生功能性障礙,出現(xiàn)饑餓、頭暈、心悸、出冷汗等現(xiàn)象。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保證三餐能量的合理分配。
。ǘ╋嬍迟|量的調節(jié)
飲食質量的調節(jié),是指食物種類搭配合理,不能偏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選擇一些優(yōu)質的食物原料。《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就提出合理選擇食物種類:“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蓄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辈煌N類的食物對人體有不同的作用,必須要合理地選擇,F(xiàn)代營養(yǎng)學研究表明,除了母乳能滿足0~6 個月嬰兒所有的營養(yǎng)需要外,任何食物都不能單獨滿足成年人的需求,所以在食物選擇中種類越多、種屬越遠,營養(yǎng)素的來源越廣泛也越合理。
(三)飲食寒溫的調節(jié)
飲食寒溫的調節(jié),是指食物的“寒涼溫熱”屬性以及溫度搭配合理。我國民間十分重視食物屬性的調節(jié),通常吃寒性食物時喜歡搭配一些溫熱的食物。如螃蟹離不開姜和酒,清蒸大閘蟹在制作時只需在蒸蟹時放上兩片姜,撒上一些料酒,蒸熟即可,食用時配上姜醋碟和一壺老酒,十分恰當。廚師非?粗厥澄餃囟鹊恼{節(jié),熱菜須熱吃,正所謂“一熱當三鮮”;冷菜需涼吃,做好后須冷藏,以保持爽脆的口感。冬季氣候寒冷,宜吃湯鍋;夏季氣候炎熱,宜吃涼食,正如《黃帝內經·靈樞·師傳》言:“飲食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適中,氣將持!
三、中國傳統(tǒng)食物結構是養(yǎng)生保健的基礎
。ㄒ唬┓现袊说臓I養(yǎng)需要
人體從外界攝取食物,獲得相關的營養(yǎng)食物,才能維持人的生命于身體健康。而食物中所含的能夠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生命活動及生長發(fā)育所必需的營養(yǎng)素有七大類,即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水和膳食纖維。中國傳統(tǒng)食物結構恰恰能提供人體所需要的這七大營養(yǎng)素,從而滿足了人們養(yǎng)生健身的需要。
在“養(yǎng)助益充”結構中。“五谷”包括谷類和豆類,谷類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豆類則含有大量的植物蛋白質,五谷在食物結構中所占的比列較大,人們日常的主食基本能滿足人體對熱能和蛋白質的基本需要。只是由于不同種類的糧食所含的營養(yǎng)價值不同,所以,強調雜食五谷、粗細搭配!拔逍蟆备缓瑒游锏鞍、脂肪,還含有豐富的 B 族維生素、礦物質和其他植物性食物所不具備的生物活性物質。人體對動物蛋白的吸收率一般較高,而膳食中較為理想的蛋白質攝入比例應是動物蛋白占三分之一以上,其余從糧谷類食物中獲取,所以食用一定量的動物原料,不僅可以對蛋白質的總量進行補充、彌補植物蛋白質量較差的缺點,還能一定程度上補充人體每日所需的熱能。熱能和三大產熱營養(yǎng)素基本滿足的基礎上,食用適量的“五菜”和“五果”,能夠基本滿足人體對維生素、膳食纖維、礦物質和水分的需要。其中,特別是蔬菜水果中的膳食纖維含量較大,能夠彌補“五谷”和“五畜”中含量的不足。而“五果”的營養(yǎng)價值雖然與“五菜”接近,但因食用習慣的不同,使得“五果”可以對營養(yǎng)素的補充起到輔助作用。可以說,養(yǎng)、助、益、充相互配合,能夠滿足并符合中國人養(yǎng)生健身的總體營養(yǎng)需要。
。ǘ┻m合中國的基本國情
中國進入封建社會的時間較早,長期以來,一直是以農為本的農業(yè)大國,雖然地大物博、物產豐富,但也人口眾多,人均占有的土地和食物原料數(shù)量并不大,在這樣的背景下,逐步形成了以素食為主的飲食結構。首先,糧食、蔬菜和果品等植物原料的產量大、價格低,比較容易滿足人的飲食需要;而動物性食物原料的產量較小,所以價格也較高,若以它為主則不太容易滿足人的飲食需要,普通老百姓只能根據(jù)自己的條件來選擇,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可以經常食用;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則很少甚至是無法食用。其次,中國是農業(yè)大國,糧食的產量較大,以糧谷類食物為主食既符合農業(yè)社會的特點,又能養(yǎng)活眾多的人口,如果將糧谷類食物轉化成肉類,則需要消耗幾倍的糧食,才能養(yǎng)活同樣數(shù)量的人口。同時,植物性食物中的豆類,蛋白質的含量和質量較高,能一定程度地彌補動物性食物不足帶來的影響。因此,選擇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食物結構,非常符合中國的國情。
當然,“養(yǎng)助益充”傳統(tǒng)食物結構最大的不足是它的模糊性和由此而來的隨意性。在傳統(tǒng)食物結構中,不同種類食物只有質的區(qū)別,而沒有量的規(guī)定,即主要強調各種食物品種、質量的搭配,但并沒有指出明確的數(shù)量。它強調包括豆類在內的糧谷類食物是人們的主食,在此基礎上補充肉類、菜類、果品類,使機體的營養(yǎng)充實和完善,總體來看,就是以素食為主、肉食為輔。但這個食物結構闡述得相當模糊,歷代養(yǎng)生學家和醫(yī)學家也沒有明確提出量化的標準,使人們在搭配食物的種類和數(shù)量上有很大的隨意性,導致整個食物結構并沒有充分地發(fā)揮作用,也是中國居民的飲食中極易出現(xiàn)優(yōu)質蛋白、B 族維生素、鈣等營養(yǎng)缺乏的原因,進而誘發(fā)各種疾病。
總之,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長壽是人們的愿望,中國食療養(yǎng)生具有悠久的歷史,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財富,繼承和弘揚可以造福全人類。
參考文獻:
[1] 熊四智 , 唐文 . 中國烹飪概論 [M]. 北京 : 中國商業(yè)出版社,1998.
[2] 杜莉,姚輝 . 中國飲食文化 [M]. 北京 : 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
[3] 黃帝內經 [M]. 姚春鵬,譯注 . 北京 : 中華書局,2009.
[4] 蕭帆 . 中國烹飪百科全書 [M]. 北京 :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
【中國傳統(tǒng)的食療觀念探析論文】相關文章:
和林兆華戲劇表演觀念探析相關的論文05-04
時間觀念辯證發(fā)展探析04-26
中國傳統(tǒng)商業(yè)道德形成的原因探析論文05-04
探析中國傳統(tǒng)審美理想與現(xiàn)代美術的沖突論文05-03
邏輯語言與思維觀念意義域探析05-02
法治:觀念先行論文05-01
跨文化溝通中的深層觀念障礙探析04-27
俠觀念與中華法制論文05-01
中職德育教學觀念的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