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氏春秋》原文及翻譯 推薦度:
- 《呂氏春秋》原文及翻譯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呂氏春秋》原文及翻譯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記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那么問題來了,你還記得曾經(jīng)背過的文言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呂氏春秋》原文及翻譯,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呂氏春秋·尊師》原文
神農(nóng)師悉諸,黃帝師大撓……吳王闔閭師伍子胥、文之儀,越王勾踐師范蠡、大夫種。圣賢者,未有不尊師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無尊師,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絕,三代之所以滅。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學,其聞不若聾;使其目可以見,不學,其見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學,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學,其知不若狂。故凡學,非能益也,達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敗之,是謂善學。
子張【1】,魯之鄙家也;顏涿聚,梁父之大盜也;學于孔子。段干木,晉國之大駔【2】也,學于子夏。高何、縣子石,齊國之暴者也,指于鄉(xiāng)曲,學于子墨子。索盧參,東方之巨狡也,學于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為天下名士顯人,以終其壽,王公大人從而禮之,此得之于學也。
君子之學也,說義必稱師以論道,聽從必盡力以光明。聽從不盡力,命之曰背;說義不稱師,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賢主弗內(nèi)之于朝,君子不與交友。
故教也者,義之大者也;學也者,知之盛者也。義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學。身成則為人子弗使而孝矣,為人臣弗令而忠矣,為人君弗強而平矣,有大勢可以為天下正矣。故子貢問孔子曰:“后世將何以稱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學祭先圣,則齒【3】嘗為師者弗臣,所以見敬學與尊師也。
。ㄈ〔挠凇秴问洗呵.尊師》)
注釋:
【1】子張、顏涿聚、段干木、高何、縣子石、索盧參、禽滑黎等,皆為古人名。
【2】駔(zǎng),市場經(jīng)紀人。
【3】齒:排列。
譯文:
神農(nóng)以悉諸為師,黃帝以大撓為師……吳王闔閭以伍子胥、文之儀為師,越王勾踐以范蠡、大夫文種為師。圣人賢者沒有不尊重老師的。如今,(人們)地位的尊貴沒有達到帝王,才智沒有達到圣人,卻想不尊奉老師,(那)通過什么能達到(帝王圣人的境界)呢?這就是五帝廢絕、三代滅絕的原因。
況且上天造就人,使人的耳朵可以聽見,(如果)不學習,人耳朵能聽見還不如耳聾(聽不見);使人的眼睛可以看見,(如果)不學習,人眼睛能看見還不如眼瞎(看不見);使人的嘴可以說話,(如果)不學習,人嘴能說話還不如口里有病說不出話;使人的心可以認知事物,(如果)不學習,人心能認知還不如狂亂(無知)。因此凡是學習,不是能增加(什么),而是(使人)通達天性。能夠保全上天賦予人的(天性)而不使它受到傷害,這叫作善于學習。
子張是魯國的鄙俗小人,顏涿聚是梁父山上的大盜,(他們)向孔子學習。段干木是晉國的市場經(jīng)紀人,向子夏學習。高何、縣子石,是齊國的兇惡殘暴的人,在鄉(xiāng)里受指責,向墨子學習。索盧參是東方聞名的狡猾之人,向禽滑黎學習。這六個人,是(該受到)刑罰、處死、侮辱的人。如今,(他們)不僅免于受到刑罰、處死、侮辱,(還)從此成為天下知名的人,終其天年,王公大人跟隨他們并禮待他們,這些(都是)從學習中得到的啊。
君子學習,談論道理一定稱引老師的話來闡明道義,聽從(教誨)一定盡心竭力來發(fā)揚光大。聽從(老師的教誨)而不盡心竭力(去發(fā)揚它),稱這種行為為“背”;談論道理而不稱引老師的話(去闡明它),稱這種行為為“叛”。有背叛行為的人,賢明的君主在朝廷上不會接納他們,君子不會和(他們)交往為友。
因此,教育,是大義;學習,是大智慧。大義沒有比使他人獲得利益(更)大的,使人獲得利益沒有什么能比教育(更)大的。大智慧沒有比修養(yǎng)身心(更)大的,修養(yǎng)身心沒有比學習(更)大的。自身的修養(yǎng)完成了,那么作兒子的不用支使就孝順了,作臣子的不用命令就忠誠了,作君主的不用勉強就公正了,擁有最有利形勢的人就可以作天下的君主了。所以子貢問孔子說:“后代將用什么稱贊您呢?”孔子說:“我哪里值得稱贊呢?(如果)不停止(一定要說)的話,(那)就是喜好學習而不滿足,喜好教誨(他人)而不知疲倦,大概只是這些吧!”天子進入太學祭祀先代圣人,與曾經(jīng)當過(自己)老師的人并排站立,不把(他們)當作臣子看待,這是用來表示敬重學習和尊重老師(的做法)啊。
《呂氏春秋》內(nèi)容簡介
《呂氏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上應天時,中察人情,下觀地利,以道家思想為基調(diào),堅持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觀念、名家的思辨邏輯、法家的治國技巧,加上兵家的權(quán)謀變化和農(nóng)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治理學說。
戰(zhàn)國晚期的呂不韋,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商人。他由商入政,扶立國君,進入政治高層。他志向宏大,主編《呂氏春秋》,留下了“一字千金”的典故。后人一般把《呂氏春秋》歸入雜家。在管理思想史上,這部書有著特殊的價值。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從學術(shù)角度觀察,它具有濃厚的自然主義色彩;從管理角度觀察,它充滿了功利主義色彩!秴问洗呵铩吠ㄟ^對先秦諸子的修正,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管理思想的全局性、整體性和深刻性上,都有自己的建樹。從陰陽五行的理論架構(gòu),到經(jīng)驗主義的具體論證;從養(yǎng)生和貴己的“內(nèi)圣”,到君臣之道和善治天下的“外王”;從個人和國家、社會和政權(quán)之間的關(guān)系調(diào)適,到自然之道支配下的生理、物理、事理和心理的互相配套,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秴问洗呵铩房偫ㄏ惹刂T子,開啟秦漢先聲,在管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哲學意義上的自然主義,是對人類反省而形成的。反映在國家治理思維上,對自然法理論完整化體系化。自然法學說認為,人類社會的現(xiàn)存法律為人定的(包括制定法和習慣法),而超越于人定法之上的是自然法。所謂自然法,指存在于自然中的理性,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表現(xiàn)了自然的和諧和美好。人定法則由于人類的認識局限和私利屏蔽,肯定會有缺陷,因之,人定法必須服從于自然法。具體的法理,就是人定法自身的合法性和正當性,不可能經(jīng)由人定法來證明,而必須依賴于自然法來證明,不合于自然法的人定法沒有合法性。合于自然法為“善法”,不合于自然法為“惡法”,惡法非法。在中國,老子的道,具有自然法的意義,但是,老子僅僅強調(diào)了“道法自然”,再沒有細說。《呂氏春秋》則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通過十二紀,把人的行為與自然秩序一體化,在自然秩序中驗證社會管理的正當性。
主編
呂不韋,姜姓,呂氏,名不韋,衛(wèi)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 戰(zhàn)國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國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孫。
早年經(jīng)商于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將秦國質(zhì)子異人帶回秦國,扶植其成為秦莊襄王后,被拜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帶兵攻取周國、趙國、衛(wèi)國土地,分別設(shè)立三川郡、太原郡、東郡,對秦王嬴政兼并六國的事業(yè)作出重大貢獻。莊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為相邦,尊稱“仲父”,權(quán)傾天下。受到嫪毐集團叛亂牽連,罷相歸國,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飲鴆自盡。
【《呂氏春秋》原文及翻譯】相關(guān)文章:
《呂氏春秋》原文及翻譯06-02
《呂氏春秋》原文及翻譯07-19
夜雨原文翻譯02-27
可嘆原文、翻譯02-29
端午原文及翻譯02-28
(經(jīng)典)對雨原文及翻譯02-28
夏日原文翻譯02-26
對酒原文及翻譯12-19
天地原文翻譯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