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的大學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中國的大學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從大學畢業(yè)生僅占中國勞動力5%的比例和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對未來高素質勞動者的需求來看,在中國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進程中,在時代發(fā)展要求盡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背景下,教育部門培養(yǎng)更多的大學生顯然是符合中國長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的。每年幾百萬大學畢業(yè)生對于快速崛起的中國而言,并不存在過剩的問題。目前,造成大學生就業(yè)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片面的人才觀、用人觀造成了學歷崇拜與學歷歧視并存,直接降低了大學畢業(yè)生與就業(yè)機會的有效匹配,也造成了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另一方面,各種非正常因素破壞了就業(yè)市場的公平性,人際關系客觀上在我國現(xiàn)階段的就業(yè)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業(yè)機會的不公平不僅表現(xiàn)在大學生之間,也表現(xiàn)在大學生群體與其他群體之間。實際上,中國大學生人數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鄭功成
商業(yè)大片編造痕跡過重
目前的商業(yè)大片,大多編造痕跡過重,和生活實際相差很遠。中國十幾億人口,有幾億農民,一些農民已經很長時間沒看過電影了。電影人應該更多地關心關心這些問題,不能總圍著商業(yè)大片轉。說實話,對那些商業(yè)氣息很濃的影片,我不喜歡,也沒有興趣去看。我認為,真正好的影片應該有強烈的現(xiàn)實關照意識,讓人看了受到心靈的震動,而不能只靠感官刺激和大制作取勝。
――著名導演謝晉
人們應該對傳統(tǒng)心存牽伴
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應該仰望,其實這個世界真正的真理永遠是樸素的,如太陽東升西落,如春耕秋收,《論語》告訴大家的永遠是最簡單的道理。實際上,孔子也罷,莊子也罷,古今中外圣賢的意義是什么呢,就是用他們生活的歷練,總結出來一些對我們有意義的道理,圣賢永遠都不是高高在上的。
我從來不認為傳統(tǒng)文化會消亡。我之所以講《論語》,只是想讓大家對國學――這種中國人血脈的源頭,能夠心存牽伴,能夠在21世紀我們越來越趨向國際化的時候,找到中國人樸素的人生坐標,找到一種生活原則。
――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于丹
堅決反對研究生大幅擴招
培養(yǎng)研究生與建設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之間的確有密切關系。如果一所高校有一批世界范圍內優(yōu)秀的研究生,在導師的帶領下,對科學有濃厚的興趣,并為此拼命工作,這所大學就離世界一流不遠了。但是,我堅決反對研究生的大幅擴招。我認為,將研究生人數與大學生之比例作為世界一流大學的指標是很荒唐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6670名學生中僅有1900名研究生,這并不妨礙它穩(wěn)居世界頂尖高校的行列。劍橋與牛津也是如此。目前,中國研究生培養(yǎng)的數量增長幅度世界第一,培養(yǎng)質量卻得不到有效保障。這種現(xiàn)象值得我們警惕。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福家
端出一盆水 為當今文學洗個臉
當今文學寫作正借助著不同的媒介在超速地生長,很難見到哪一個時代的文學如此活躍、豐富、琳瑯滿目。這是付出代價的繁榮,大江東去,泥沙俱下,不自尊自重的所謂文學也不少,快餐文學、兌水文學,甚至垃圾文學都在浮泛著一波又一波的泡沫。我們不禁要大喝一聲:時髦的文學先生,滿臉臟兮兮并不就是“酷”。在此全民大講公德、禮儀的時際,我們要端出一盆清涼的水,為當今文學洗個臉。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楊義
【中國的大學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相關文章:
用不是而是造句11-17
高考改革:說得多了,做得少了04-26
優(yōu)秀不是突擊,而是習慣11-25
需要改變的不是氣候而是體系04-26
晚安心語:可怕的不是孤獨,而是懼怕孤獨03-08
教育界人士 研究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