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鯛科
笛鯛科
笛鯛科(笛鯛科)
笛鯛科為輻鰭魚綱鱸形目的一個科,屬于鱸形目鱸亞目,全世界共有5亞科21屬125種,臺灣現(xiàn)有13屬51種,多底棲,卵生,多肉食。
目錄 生態(tài) 分布 笛鯛后裔 笛鯛一生 收縮展開 生態(tài)體延長而呈紡錘形或長橢圓形,略側(cè)扁?谥写蠡虼螅宋,前頜骨稍能伸縮;頜齒尖細,外行齒或前端齒有時擴大成犬齒狀;鋤骨和腭骨通常具細錐齒。主鰓蓋骨一般無棘;前鰓蓋骨緣具鋸齒或光滑。體被小型或中型之櫛鱗或圓鱗;頰部及鰓蓋骨亦被鱗,上頜骨被鱗或無;側(cè)線單一且完整。背鰭連續(xù),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一缺刻;背鰭及臀鰭等之基部具鱗鞘;胸鰭尖長;腹鰭胸位;尾鰭截平、凹入或深叉形。 本科種類繁多,一般為沿岸中上層或近海底層魚類。獨居或小群巡游,亦有多種種類聚集成一大群者,有些魚種具有底棲穴居之習(xí)性。食性依種類而不同,有濾食浮游生物者(烏尾冬及擬烏尾冬類)或以小型甲殼類、小魚等為食者(笛鯛及濱鯛類)。一般為夜行性魚類,晝間大都群聚于獨立礁石四周之礁和砂泥交界處活動,夜間則分散出外到砂地上覓食。幼魚多半在較淺之珊瑚礁區(qū)成長。有些魚種之體色在日夜間會有所變化。有些魚種之成、幼魚體色會不同。有些笛鯛在其它熱帶或副熱帶地區(qū)曾記錄具有魚毒,且致人于死;但臺灣則未聞曾發(fā)生過中毒事件。
分布廣泛分布于世界三大洋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少數(shù)可生活于淡水及汽水域。 如:紅笛鯛Lutjanus sanguineus 、五帶笛鯛Lutianus spilurus、金帶笛鯛Lutianus vaigiensis、紫紅笛鯛Lutianus argentimaculatus、黑帶鱗鰭梅鯛Pterocaesio tile 馬拉巴笛鯛 Lutjanus malabaricus 聽過“赤筆仔”嗎?這是不少笛鯛科魚類的俗稱。笛鯛是極具經(jīng)濟價值的底棲性食用魚,它們的共同特征是:體型像鯛,但腹部平直,身體較厚,體色也比較豐富。一般分布在熱帶或亞熱帶的淺水域,可深達550公尺;少數(shù)種類,特別是幼魚會進入河口或淡水生活。 俗名“烏點仔”的.黑星笛鯛是笛鯛科中較常見的種類,但外形和黑斑笛鯛(L. johnii)及火斑笛鯛(L. fulviflamma)不易區(qū)分。這三種魚在幼年時身上都會有明顯的四條縱帶,其中分布在西南太平洋區(qū)之族群,第三條縱帶后段還有一橢圓形圓斑,成長后縱帶逐漸消失。
笛鯛后裔烏尾冬是笛鯛科中的一亞科,由于體型。w長不超過60公分),身材圓筒流線,與體型大、體高側(cè)扁的其他笛鯛相較下,不僅在形態(tài)上,連生態(tài)習(xí)性都差異很大,例如多數(shù)笛鯛為底棲肉食性魚類,而烏尾冬則為中層巡游,并以浮游動物為食,因此原本分成兩個不同的科。但后來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兩者之仔魚形態(tài)十分相似,例如鰭棘上之小刺,再加上一些其他相似的特征,因此推斷覓食浮游動物的烏尾冬應(yīng)是由底棲食性的笛鯛所演化而來。
笛鯛一生笛鯛雖是雌雄異體,但雌雄體色相同,只是雄魚之體型略小于雌魚。當魚體生長到約該種最大體長的一半時,即開始成熟,通常一季可產(chǎn)卵多次,產(chǎn)卵時會成群,且雄魚會去摩擦或碰撞雌魚之腹部,然后呈螺旋形上升到海水表面排精排卵。受精卵隨海流飄送1天左右,即孵化為仔魚,此時卵黃囊尚未被完全吸收,仔魚營養(yǎng)仍靠卵黃囊,稱為早期仔魚或卵黃囊期仔魚;但當卵黃囊消失,鰭條形成,體型均明顯改變(變態(tài)),且可自行覓食浮游生物時,稱為后期仔魚,此時期行漂流生活,可長達25~47天,待鱗片開始出現(xiàn),形態(tài)似成魚時,進入所謂的稚魚期,此刻開始沉降回礁區(qū)成長,壽命可達4~21年。
【笛鯛科】相關(guān)文章:
裸頰鯛科06-01
4種笛鯛的線粒體DNA多樣性分析07-15
紅鰭笛鯛外周血細胞的顯微結(jié)構(gòu)觀察07-31
非洲慈鯛06-01
斑點短鯛06-01
短尾大眼鯛06-05
黑橫帶鯛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