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危機管理中的媒體
摘要:近年來,各類突發(fā)性公共危機頻繁發(fā)生。從03年的“SARS”到“禽流感”,再從2008年的“暴雪冰災”到“5.12汶川大地震”,再到“青海玉樹地震”,無不觸動著我們的神經。這些公共危機破壞了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給公眾的心理造成了嚴重影響。政府作為公共事務管理者,如何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科學有效地進行危機管理,已直接影響著國家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本文分析了在危機中媒體與政府的關系外,還介紹媒體的作用,以及如何應對危機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危機管理; 媒體; 措施
一、危機管理與媒體
在世界的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的影像下,我國有了社會的大發(fā)展、大改革。但隨后而來的危機事件的頻發(fā)也引起人們的擔憂,21世紀以來由于各種各樣的媒體在不斷發(fā)展,也成為了處理危機的重要工具和政府部門與公眾之間的橋梁,媒體能否客觀、及時、適度的傳播公共危機中的各種信息,對于應對公共危機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危機中要合理處理與媒體的關系,要分清各自的職責是很有必要的,危機中媒體和危機管理者都有不同的職責,管理者是要處置事件,而媒體是把事件的具體情況告知于公眾。
在傳統(tǒng)社會中,由于媒體的發(fā)展并不廣泛,轉播信息的工具只有報紙,也有用于娛樂的各種樂器在使用,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可能能及時傳播信息,信息的準確率并不高,也就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危機,造成很大損失,而這些報道也只是在危機發(fā)生之后的處理工作的簡單介紹而已,我國最早的危機報道是在1626年6月出版的一期邸報——《報房京報》上,就刊載了災難新聞,之后再發(fā)生的唐山大地震等等,由于沒有進行專門的報道,而沒得到積極的救濟,使損失過大。在過去出于對社會穩(wěn)定和政治因素的考慮,而壓抑對危機的報道。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進入和民主法制制度的不斷深入,尤其是在20世紀80~90年代,我國就開始重視危機的管理和民眾的知情權,從而有了對危機中媒體的正確認識,強調了危機事件不僅僅在新華社可以報道危機事件,而且其他任何新聞媒體都對災情進行真實的報道,比如在1994年克拉瑪依友誼賓館火災,1993年新疆系列爆炸案等等,都證明了危機中媒體的重要性。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危機事件不是突發(fā)而變得頻發(fā),為更好地發(fā)揮危機中政府部門的作用,我國在危機中合理與媒體溝通解決危機事件,比如在SARS或在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四月玉樹地震等等,體現(xiàn)了兩者的有效地溝通作用。
二、危機管理中媒體的作用
(一)消極作用
第一,摧毀政府形象。由于媒體是對事件進行客觀的報道,但是在處理過程中,政府部門沒能及時處理事件 ,使事情逐步惡化。甚至在很多危機事件中,危機管理者往往把媒體當做敵人,在危機爆發(fā)后,個別地方政府、執(zhí)法機關對危機事件遮遮掩掩,甚至濫用行政權力封殺媒體,不僅延誤救援、無視民情還造成社會上流言四起,在危機信息發(fā)布的時候也采取和媒體不合作的態(tài)度,或者經常使用“無可奉告”之類的外交辭令。從而引起媒體的關注和公眾的高度不滿,使政府失去公眾的信任,形成政府形象的下降。
第二,小題大做,雪上加霜。由于現(xiàn)在媒體走向商業(yè)化、企業(yè)化、市場化發(fā)展,因此有些媒體為提高收視率,為搶獨家頭條新聞,發(fā)表刺激危機局勢的新聞消息,誤導社會公眾,或加劇公眾的社會恐懼心理;就亂報,失報,引起社會混亂,影響社會穩(wěn)定。媒體無限制地對危機進行采訪,也會使政府為了避免媒體的亂報,而對媒體的采訪進行重重阻礙,這往往會影響政府的危機管理效率,甚至引起政府對危機處理的失誤,使受害者再次受到創(chuàng)傷。
第三,人心混亂。從心理學上講,人性中潛存著許多不合乎社會的欲望,其進過教育或道德意識等手段,被壓制于意識之中,經教化還可成為生活的動力。但由于一些危機事件的爆發(fā),因媒體的過分報道,而易引起人的不良情緒,控制本能的理性會逐漸減弱,激發(fā)一種與社會秩序不和諧的情緒與行為。
(二)積極作用
第一,成就政府形象,實現(xiàn)政府的透明度。在危機發(fā)生之后由于政府部門的所謂“保守”的手段,其實,會引起公眾的疑惑,會引起公眾心里不安,所以政府部門應該要把關于危機的事情通過媒體的幫助透漏與群眾,只有能把信息透明化才能實現(xiàn)政府坦誠的態(tài)度和開放的精神,無疑會增強公眾對政府的信任感,提升公眾對政府的信賴和支持率,逐步提高政府的形象。比如,在美國的“9.11”事件中最初人們對此事件的發(fā)生而對政府極其不滿,可是因為后來處理的妥當,使政府收到了人們的贊賞。
第二,娛樂大眾。在危機中,為了能讓民心安定,危機管理人員以及大眾傳媒會做不同的努力,其中一個就是娛樂。因為,在極其緊張的時刻,媒體會轉播一些搞笑的事情,分散人們的注意力,使人感到輕松。這會把一些本來是讓人擔心的事兒,通過各種方法來變成娛樂性行為。
第三,滿足受眾知情權,起到激勵作用。災難性新聞不僅讓人們了解事情外還能讓人感到某種危機感和緊迫感,從而能夠起到激勵人們奮起應戰(zhàn),共度難關,推動實際發(fā)展的作用。當知道災難后每個人不會是不采取行動,而是會接受挑戰(zhàn)和應戰(zhàn)的,這就通過媒體的組織而進行反擊力量。這種激勵是衡量一個社會或民族面對困難的態(tài)度,這與大眾傳媒的幫助是密切相關的。
三、危機管理人員應對媒體的措施
第一,掌握主動權。政府要及時、準確、充分把信息傳給媒體,媒體傳播給大眾。政府不僅在信息發(fā)布、輿論引導還是在處理事件等等都應該有主動權,來引導媒體以及公眾,把被動狀態(tài)轉變?yōu)橹鲃訝顟B(tài),是事件能夠很好的解決。危機一旦發(fā)生,為控制危機事態(tài)、整理社會秩序、避免社會恐慌,危機管理主體必須快速應急,通過媒體以最快的速度發(fā)布最新的信息,爭取輿論主動權,有效地控制新聞傳播的導向性。
第二,要與媒體積極合作,消除對媒體“敵人”態(tài)度,不能是簡單的命令和控制。在危機管理中政府對于媒體的態(tài)度,實際上是政府的一個政策選擇問題,有些領導對于媒體的采訪表示“不歡迎”的態(tài)度,甚至敵視媒體,打擊媒體或遠離媒體等等現(xiàn)象,實際上媒體是危機的報道者,也是危機的記錄者,所以它能給政府帶來很多有用的信息,為處理事件帶來方便,所以不能把媒體看作是敵人,而應該與媒體進行合作,共同面對危機,要爭取時間完成工作。
第三,堅持“公開透明”的原則。要尊重生命,在第一時間去救人的同時要把已知的信息公布于眾,表達關切,表明應急措施已經啟動,利用媒體實現(xiàn)公眾的知情權。在社會透明度日益增強的今天,特別是我們今天已經處于新媒體時代或者說社交媒體時代,互聯(lián)網的快速發(fā)展以及手機廣泛應用后,有一個說法叫媒體無處不在,人人都是記者。在這種情況下,透明度應該說比任何時候都要大。所以政府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充分認識到媒體作為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力量,不應該也不可能排斥把它在危機管理之外,而是應該暢通溝通的渠道,充分發(fā)揮媒體在危機管理當中的積極作用。(作者單位:新疆大學)
參考文獻
[1]薛瀾、張強、鐘凱斌.危機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肖鵬軍主編.公共危機管理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盧濤.危機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任燕責編.公務員應該對突發(fā)事件學習讀本[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8.
【危機管理中的媒體】相關文章:
在危機中管理成長04-26
事故危機的媒體應對04-26
論企業(yè)危機中的信息管理04-30
企業(yè)危機管理中的法律問題05-02
在危機中成熟04-30
在危機中變革04-29
危機中的良機04-29
網絡技術在企業(yè)危機管理中的應用04-30
危機管理并非是危機之后的管理05-01
美伊危機與危機管理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