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千與千尋》電影觀后感2篇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后,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觀后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于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后的基礎上發(fā)感想。但是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千與千尋》電影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千與千尋》電影觀后感1
一時代下的孩子,和時代下的人們
千尋捧著花束。對本地的抱怨,千尋母親其實也說了一句:地方很偏僻,買東西很不方便。丈夫回答:習慣就好了。(對千尋的嘀咕則忽視了)
父親被體現為家庭事務的決斷者,這是個很亞洲的家庭類型:父權威專斷,妻子順應丈夫,孩子沒有發(fā)言權,三度景深。類似的情形多次發(fā)生,確切說直到父母變豬,千尋孓然一人時才結束。下面的類似之處就不贅述了。
現實中的車子,學生書包和孩子的鬼臉,乃至一模一樣的零食,都在巧妙地消除觀者的世界與銀屏之間的隔膜。
不光是關于花的談話,接下來開窗的畫面也是隨著母親的“把窗戶打開”而出現,父母對子女是命令式的態(tài)度,而千尋已經習慣這一切。
我們知道日本的街道是靠左行車的。但是千尋父親的轎車卻是左舵車。其實對千尋家庭的描寫從這一刻就已經開始了:富有。日本造汽車很普遍,而千尋父親卻開著“洋車”,一輛西方生產的奧迪轎車,甚至是存在安全道路隱患的。千尋之父的專橫偏執(zhí)也體現了出來。
車蠻橫地沖在山間小道上,自信過度、唯我獨尊的表情躍然銀屏。期間千尋母親曾勸告丈夫勿高速,卻得到了“這車是四驅”的回答。而停車則是因幾近撞到隧道門口的'石像。
石像是進入日語“不思議之町”也就是不可思議的小鎮(zhèn)之前的最后一個暗示。先前已經有了另一個石像,用了惹眼的3D效果;而第一處出現在誤入歧途的路口,神社的牌樓,日語稱謂之“鳥居”,以及神祠。日本神道的徽印種種。這時候千尋是帶著很新奇的態(tài)度審視那些石頭小房子。傳說畢竟是傳說罷了。誰都會這么想。然而也就因此形成了對下面劇情的巨大照應:千尋必須強迫自己認知傳說中的人物的真實存在。
進入隧道前千尋父母自信將孩子留在后面安全,并不是因為相信這里安全,而是自信孩子被晾在一邊就會自己追上來;因此這點并不能認為是家長對安全的忽視。父母對于物質上的問題還是很重視的,即使方法欠佳。
至此前奏結束。事實上,片子的節(jié)奏是很舒緩隨意的,這簡直很類似北野武的電影,前面大段的懶散和集聚(笑)。
《千與千尋》電影觀后感2
《千與千尋》是由宮崎駿執(zhí)導編劇的動漫電影。宮崎駿的作品大都含有大量的隱喻、諷刺。首先,《千與千尋》首次上映是日本經濟高速發(fā)展的一年,而這一年,千尋10歲。千尋父母“先吃,后付款,現金或是銀行卡都行”的想法正是經濟發(fā)達的直接表現。之后,千尋的父母被變成豬,暗示著人的貪婪本性。正是因為人類的污染河川之主被誤認為“腐爛神”,而人類造的孽必須由人類承擔,最后便是千尋(油屋中唯一的人類)幫助了河川之主。同時白龍(賑早見琥珀主)成為湯婆婆的手下也是因為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宮崎駿借此諷刺了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下,人類環(huán)境保護意識的缺失,以犧牲環(huán)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fā)展。
“成長”是《千與千尋》最核心的主題,影片中每一個角色都在成長變化著:千尋在成長、白龍在成長、寶寶在成長、無臉男在成長……最初,千尋被困在神隱世界,白龍幫助了她,但也給千尋施加了壓力,促使千尋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人。起初的千尋,被小玲說是“笨手笨腳”,連一些小事都無法完成。油屋中的其他妖怪嫌棄人類,安排千尋做最臟最累的活。千尋在工作中,逐漸成長,幫助了河川之主,拿到了一顆丸子來拯救她的父母。而后來千尋將這顆丸子分給了白龍和無臉男。白龍的受傷進一步促進了千尋的成長,在見到白龍前后兩次面對無臉男的態(tài)度變化,暗示著千尋轉變之大。“他呆在這是會變壞的”,當無臉男追著千尋去車站時,千尋這么說道。千尋的意識深處清楚的知道白龍的善良,而白龍的轉變讓千尋明白:油屋能夠讓心靈深處的“惡”爆發(fā)出來,讓人(或妖怪)變壞。這一認識點燃了千尋內心中本質的善良之火,讓千尋成長。而讓千尋成長的最根本的可能就如鍋爐爺爺所說的“愛”。這種“愛”,不只是狹義的男女之情,而是善良本質下,對世間萬物的普遍的關愛。在這種關愛之下,寶寶學會了獨立,無臉男找回了純潔本質,白龍也找回了自己的名字以及善良的心。
【《千與千尋》電影觀后感】相關文章:
淺析宮崎駿電影-千與千尋-05-01
《千與千尋》電影觀后感12-13
千與千尋電影觀后感12-22
《千與千尋》電影觀后感03-22
千與千尋電影觀后感04-25
千與千尋電影觀后感[薦]10-07
千與千尋電影的觀后感(15篇)11-25
千與千尋電影的觀后感15篇11-15
電影千與千尋觀后感(15篇)11-25
電影千與千尋觀后感15篇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