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暮雨游“三蘇祠”作文1600字
在平平淡淡的學(xué)習(xí)、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jīng)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暮雨游“三蘇祠”作文16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暮雨游“三蘇祠”作文 1
秋的黃昏,飄飄灑灑的細雨如期而至。伴著細雨,撐著傘,隨著如織的人流,我信步進入了闊別已久的三蘇祠。
朱墻,棕房,黑瓦,綠景致(參天古樹、翠竹掩映、荷葉連連、綠水縈繞),在細雨的潤澤下格外的顯眼;古樸典雅的樓臺亭榭,詞意雋永的匾額對聯(lián)依然那么熟悉而又親切。
我眼前展開的景向仿佛新的一般。
大門后的前廳正殿前那三棵需要三五人才可合抱的銀杏樹,雖歷經(jīng)千年風(fēng)霜雨雪的洗禮卻依就傲然屹立。是已近秋,仿佛不知初秋已至,高大的樹冠,還不知疲憊地披著綠衣,向過往的人們盡情展示綠意。老人們常說:“大門右側(cè)最古老的那棵是父親蘇洵,最高的是哥哥蘇軾,旁邊的弟弟蘇轍!彼麄儽P虬臥龍般的樹根緊緊地扎根在眉州故土,可我倒覺得這些樹根像蘇家三父子的長胡須飄逸于胸前。
往常我一定會沿著前廳、正殿、啟賢堂、來鳳軒、披風(fēng)榭這路線逐一問候;蛟S想討個清靜,或是好奇,我避開喧鬧的人群,獨自踏上前廳門左側(cè)的幽徑,準(zhǔn)備環(huán)游一下宅祠。
小道兩旁,滿眼翠竹,竹林后是朱紅色的圍墻,翠綠遮敝,圍墻努力用紅光填滿林間空隙。竹林間,一條清涼的小溪環(huán)道流淌,不見其發(fā)端與終極。雨點撒落水中,叮咚-叮咚,綻開的水波在我心中蕩漾著、蕩漾著……,這兒的一切都是綠的,竹的.清香是淡綠的;秋的風(fēng)是淡綠的;水也是淡綠的。眼前的綠仿佛因竹而生,不禁吟唱起蘇東坡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寧人瘦,無竹令人俗!被蛟S這就是竹的妙處。恍然間這才明白怪不得三蘇故居有“三分水,二分竹”的美譽。
尋著小溪,逆上來到“洗硯池”。初見池水幽綠著,與竹的綠相互呼應(yīng)著。萬千竹子似無數(shù)毛筆欲將立插池中,飽蘸濃墨重彩;細看池水黢黑,果如墨汁之色。傳說有二,一則把池水說成墨汁,再則說成是洗硯所成。千百年來人們傳頌著蘇家洗墨勤學(xué)苦練的美德,原因如此。天道酬勤,蘇家的天地文章,揚名天下,洗硯池由此得名。
小徑旁的小溪水流進了路邊的荷塘。轉(zhuǎn)過眼去,路邊高纖的竹林,換成了高擎的荷葉。塘水如鏡,雨化成一粒粒珍珠跳入荷葉,又順著荷葉滾入荷塘,打碎了鏡子,漾出幾道斜斜的波痕。偶有幾聲鳥鳴,卻又很快消逝在竹林中。黃昏中是三蘇祠多么靜謐啊!荷塘好像一個熟睡的嬰兒,臉上寫滿了恬靜與安詳。叮-咚-雨珠兒從傘尖蹦下,蹦入荷塘的聲音也可也聽見。
書房“來鳳軒”就在荷塘包圍中。靜以致遠,蘇家兄弟選擇在此發(fā)憤苦讀,雙雙高中,取得功名。鳳本是鳥中最高貴、出類拔萃的代表。鳳展其翼,百鳥皆收其翼。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唐宋八家中蘇家有三者。大有栽了“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后人,將書房改名“來鳳軒”。
書房對面便是木假山堂,據(jù)說,蘇洵偶得木假三峰,購置于家中,并撰寫《木假山記》。木假山,遠看是一個筆架正放于門前,近看突兀好似山峰,讓人猜不透。忽而想到了蘇軾在《題西林壁》中那首“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钡墓旁妬。這或許是主人們對其最好的注解。
“來鳳軒”前堂是啟賢堂。傳說中的“蘇老泉”就在堂邊。啟賢堂里面供奉蘇家祖宗們的牌位、祖訓(xùn)和四書五經(jīng)之類的遺舊。蘇宅古井,綠苔叢生,泉水清冽可口;黃荊樹盤曲出枝,枯木逢春;井邊石墩上端放著木盆。這一切似乎徐徐地告誡著我們后世子孫關(guān)于“飲水思源”,“黃荊條下出狀元”,“金盆洗手”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看過來鳳軒、木假山堂、轉(zhuǎn)向“披風(fēng)榭”此處有東坡石像。微雨中,只見溪畔石上,蘇東坡斜倚散坐,頭帶學(xué)士帽,胸前蓬蓬然長髯自然飄逸,神情悠遠而略帶沉思。四個鎏金大字“浩然正氣”高高地懸掛在披風(fēng)榭門前。忽然一陣雄渾且豪放歌曲聲:“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傳入耳中。亭子中幾位精神矍鑠的老人吸引了我的注意。老人們誦讀著,用二胡伴著樂,誦讀聲抑揚頓挫,給本來就極富有文化氣息的“三蘇故里”增添了幾分韻味,千古文章就這樣傳頌著。
正殿(又名饗殿)在啟賢殿的前面。殿內(nèi)供奉著三蘇父子的塑像,正中懸掛有“養(yǎng)氣”一匾。正殿前廊兩側(cè),置放有鐵鑄大鐘一口,大鼓一架;正殿兩側(cè)各有一方墻門道,西為“文淵”,東為“學(xué)藪”。殿前人頭攢動,香火裊裊。雨中的縷縷青煙寄托著人們對三蘇父子無限的尊崇、愛戴和敬仰,也寄托著人們希望自己或者家人能得到先哲的護佑,能像先人一樣獲取金榜題名,功成名就。
緩緩步出大殿,走出大門,雨停了,夕陽用最后一絲余力收回了自己金燦燦的光輝,暮色漸漸開始四合,將原先披在三蘇祠里各個角落里的金紗蓋隱去了。只有大門旁那棵千年大榕樹依然笑容可掬和藹慈祥地目送著鄰人們的遠去。
回望熟悉且親切的三蘇祠,感覺自己好像又登門拜訪老鄰居一次,和他們攀談,做了一次長長的交心之旅。
暮雨游“三蘇祠”作文 2
暮雨淅瀝,輕煙籠罩,我踏入了那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三蘇祠。細雨如絲,潤濕了每一寸土地,也潤濕了我那顆對先賢崇敬的心。
三蘇祠,位于四川眉山,是北宋文學(xué)家蘇洵、蘇軾、蘇轍的故居。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似乎在訴說著那曾經(jīng)的輝煌與榮耀。我漫步在青石板鋪就的小徑上,感受著那份歷史的厚重與深沉。
雨中的三蘇祠更顯寧靜與莊重。古老的祠堂在雨水的洗禮下,仿佛煥發(fā)出了新的生機。檐下的雨滴輕輕滴落,發(fā)出清脆的聲響,與遠處的鳥鳴交織成一首悠揚的樂章。我駐足于祠堂前,仰望著那高懸的匾額,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敬意。
走進祠堂,一股古樸的氣息撲面而來。陳列著的文物和古籍,都在默默訴說著三蘇的傳奇人生。我細細品讀著那些珍貴的文獻,仿佛能夠穿越時空,與先賢們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
雨中的荷塘更是別有一番韻味。荷葉在雨中搖曳生姿,荷花則在雨中顯得更加嬌艷欲滴。我站在荷塘邊,任由雨水打濕我的衣裳,心中卻是一片寧靜與祥和。我仿佛看到了蘇軾筆下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的美景,感受到了那份超脫世俗、追求自然的'境界。
漫步在三蘇祠中,我仿佛能夠聽到那遙遠的誦讀聲,看到那勤奮的身影。三蘇父子以其卓越的文學(xué)才華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成為了后世子孫的楷模。他們的詩詞歌賦,流傳千古,成為了中華文化的瑰寶。
雨中的三蘇祠,更像是一位歷經(jīng)滄桑的老者,靜靜地訴說著那些過往的歲月中的故事。我站在這里,感受著那份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底蘊,心中充滿了對先賢的敬仰與感激。
在暮雨的洗禮下,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三蘇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不僅是一種文學(xué)的傳承,更是一種精神的寄托。它教會了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和不懈的追求。
我漫步在雨中的三蘇祠,仿佛在與歷史對話,與文化交融。每一步都踏在歷史的足跡上,每一眼都看到了文化的傳承。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仿佛在訴說著那曾經(jīng)的輝煌與榮耀。
雨中的三蘇祠,更是讓我感受到了那份超脫世俗、追求自然的境界。在這里,我仿佛看到了蘇軾筆下的山水畫卷,聽到了他那豪放不羈的笑聲。他的詩詞歌賦,不僅是對自然的贊美,更是對人生的深刻思考。
我站在雨中,任由雨水打濕我的衣裳,心中卻是一片寧靜與祥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份與先賢心靈的契合,仿佛我也成為了他們中的一員,與他們共同書寫著那輝煌的篇章。
暮雨游三蘇祠,不僅是一次對歷史的追溯,更是一次對文化的傳承。它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讓我更加堅定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與傳承。
我離開三蘇祠時,雨已經(jīng)停了。夕陽的余暉灑落在祠堂的屋頂上,映出一片金黃。我回首望去,那古老的建筑在夕陽的映襯下顯得更加莊重與神圣。我知道,這次暮雨游三蘇祠的經(jīng)歷,將永遠留在我的心中,成為我人生中一段美好的回憶。
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將繼續(xù)傳承和弘揚三蘇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它的魅力。我相信,在中華文化的長河中,三蘇文化將永遠熠熠生輝,成為我們民族的驕傲與自豪。
在離開三蘇祠的那一刻,我深深地鞠了一躬,向那些曾經(jīng)在這里生活、創(chuàng)作、思考的先賢們致以最高的敬意。他們用自己的才華和智慧,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和精神財富。我將帶著這份敬意和感激,繼續(xù)前行在人生的道路上,努力追求更高的境界和更深的思考。
暮雨游三蘇祠,不僅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更是一次精神的升華。它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也讓我更加珍惜和熱愛這片充滿文化底蘊的土地。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我會更加努力地學(xué)習(xí)和傳承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fù)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最后,我想用蘇軾的一句詩來結(jié)束這篇游記:“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暮雨游三蘇祠的經(jīng)歷,就像那飛鴻踏雪泥一般,雖然短暫卻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我會珍惜這份經(jīng)歷,將它化作我人生道路上的寶貴財富,繼續(xù)前行在追求真理和美好的道路上。
【暮雨游“三蘇祠”作文】相關(guān)文章:
三蘇祠作文05-20
三蘇祠作文(通用14篇)08-10
山游暮歸10-19
游白蘇二公祠作文11-30
朝三暮四作文04-24
朝三暮四的故事03-14
于謙祠作文08-17
減負中的朝三暮四作文05-01
暮歸的作文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