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山雨教學案例反思
在教學本課時,特別是在整體感知時,文本中如詩一般的文字躍動在學生的眼前,等待著學生去品味、欣賞。閱讀中,一切都以文本的原生態(tài)在對學生產生閱讀期待,尊重學生個性化的解讀。文本中美的文字描寫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閱讀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領略,原汁原味的整體感知就是引導學生自己讀懂文本中,領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先教給學生賞讀的方法,引導學生反復讀,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義,但要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力求通過品讀、積累成誦等多種方式的閱讀實踐進行不同層次的讀,完成全程的閱讀。我覺得在課堂中完成一篇課文的學習,不應是閱讀的結束,而應是閱讀的開始。帶著課文的學習興趣去閱讀新的作品,對課堂內容進行延續(xù)發(fā)展,才是真正意義的語文學習。那我的這節(jié)課就引著學生從課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學里,不僅是朗讀、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其他能力的訓練。
新課標提出閱讀教學要加強朗讀、默讀的指導。因此我在教學中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從以上教例可以看出同樣的課文,同樣的段落,先前雖然對學生強調要讀出你喜歡的語氣來,當瑯瑯的讀書聲充溢著教室的每一個角落時,但其神色、聲調,卻不盡人意。后來通過我的引導讓學生在“讀、思、議、想”的過程中理解了課文內容,感悟到……在有了初步情感體驗的基礎上,自讀自悟、美讀品悟,學生的情感被激發(fā),這時讀起來就抑揚頓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要求,給人美的享受。由此可見,認知是情感的基礎,情感是認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朗讀,真情能夠流露其中!彼裕艺J為在閱讀教學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那么就會大大提高教學質量。
文章結尾寫雨后山林時有這樣一個句子“風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子變得非常幽靜”,我在板書“雨后山林”后寫上了“寂靜”,原本自己也沒覺察到有什么不對,這時一學生忽然叫起來“寫錯了,應該是‘幽靜’”,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對話:
師:你們認為“幽靜”好還是“寂靜”好?
生:(齊聲):幽靜好
師:(幽默地):你們認為大作家用的詞就是比老師好,是嗎?
生(大笑):不是
師(滿臉疑惑):那是為什么?
生甲:寂靜和幽靜雖然都是靜,但寂靜給人的感覺是死氣沉沉的,沒有生機,沒有美感,幽靜就沒有這樣的感覺。分頁標題#e#
生乙:幽靜除了靜,更是突出了一個“幽”字,寫出了雨后山林的清幽,讓人感覺幽雅深遠,并能產生很多聯想。
生丙:雨后的山林中有鳥兒啼囀,雨水嘀嗒,是富有生氣的,只是沒有人聲喧嘩和嘈雜而已,用“寂靜”不恰當。
生。河撵o也反映了作者的一種心境,不是寂寞孤獨,而是來到山林,暫時遠離了塵世的紛擾,心里感到平和沉靜。
以上是本課教學中的一個片斷,原來的設計中并沒有這個環(huán)節(jié),從學生的發(fā)言中可以看出,學生對“幽靜”一詞的理解已經超出了詞義本身,這是課堂教學極富生成性的體現。教師善于抓住課堂及時生成并與課堂事先預設有機融合,就能讓每一個學生真正在課堂上獲得全方位的滿足和發(fā)展,教師的勞動也會閃現出創(chuàng)造的光輝,師生都能感覺到生命活力的涌動。這種在預設的基礎上關注生成的課堂教學,才能煥發(fā)出生機與活力。這也是新課程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
【山雨教學案例反思】相關文章:
山雨教學反思03-02
《山雨》教學反思04-14
教學案例和教學反思04-29
山雨教學實錄03-07
《沏茶問題》教學案例與教學反思03-05
案例與反思09-30
周長的認識教學案例與反思04-29
《詹天佑》教學案例與反思04-30
區(qū)域特征教學案例及反思04-30
幼兒園教學反思案例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