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哲理
人生難得的是在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理論上就是要長到老學到老,但行動上這并不容易做到。
學習我們可以是從已有的文字里面尋到營養(yǎng),也可以是從實踐的成敗得失中尋覓到正確的知識,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指的就是這兩方面的學習。
今天我們重點談談另外一種知識的來源,就是從別人給自己的建議或是批評中得來的,這個知識的來源很直接高效,所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但卻是多數(shù)人不愿意接受的方式,所謂忠言逆耳,良藥苦口嘛。
我們多數(shù)人都有自己固有的思想和主見,特別是感覺自己的知識和經(jīng)驗很豐富的人,你是不會輕易接受別人的批評建議的,因為扔掉自己已擁有的思想而接受一個新的陌生的思想,難度是很大的,特別是你還沒有拿準之前,更是難上加難。被稱作人鏡的魏征有時給李世民提意見,李世民也是難于接受,只不過李世民的修養(yǎng)太高,以及多次證明魏征說的確實正確,李世民也就心有不甘的笑納了。魏征去世后,李世民哭到:“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正是這樣才有開元盛世,唐太宗成為一代明君。
聽從別人的建議,改變自己不好的習慣很難,因為早已經(jīng)習慣了,尤其中老年人養(yǎng)成的不好的思想、行為,改變更是難上加難,有許多人知道自己的某些習慣不好,但也拒絕改變。要想改變這種不好的習慣,需要看你是處在那個境界中,第一,我行我素境界,根本不考慮別人的評價和感受,固執(zhí)己見。第二,理論上接受了別人的建議,也知道自己有些習慣不好,但行動依然。第三,聽從了別人好的建議,理論和行動吻合,改掉了不好的習慣,做到了知行合一。第一境界的人,生活中大多比較偏激些,朋友也不多,私心偏重,關鍵問題是看不見自己的短處,自以為是,身邊人的建議基本不聽,但遠方的謠言常常信以為真,故作神秘散布謠言,如果不想辦法改變自己,那么直到老都是在原地踏步,甚至是退步。第二境界的人,處在思想上能夠明事理,所缺的就是行動,世人大多數(shù)都是這樣,說到想到就是做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只能是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和修養(yǎng)了。第三境界屬于成功境界,真正進入長到老學到老的境界。
那么問題來了,如何來辨別別人思想和自己思想那個好呢?因為這決定著你是虛心聽從別人的建議,還是堅持自己的主見,這在實際運用上是個難題,這要看個人的知識和修養(yǎng)了,我有個建議就叫實驗法,原則上你如果扔掉自己的某個思想而換成別人的這個思想,能夠讓自己進步,那么就可以接受別人的建議或批評了,難受過后就會豁然開朗,進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人從一出生就開始認識這個世界,認識這個世界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主要是文化知識和實踐知識)和能力(主要是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自己的人性修養(yǎng)(內容很多,我認為主要是做到知行合一為好),這三方面讓我們長到老學到老,不管你的前半生多么成功,你都不能停步,否則就會作繭自縛,脫離時代,畢竟“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啊。如果我們的前半生不如意,那么我們的后半生就要敢于舍得許多,走適合自己的路,做到“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前面艱難險阻已經(jīng)過來了,還怕后面的困難嗎?希望我們能如三毛說的“我來不及認真地年輕,待明白過來時,只能選擇認真地老去”。
每個人都像井底之蛙,一生會不斷從一個井里跳到另一個井里,所不同的是井口會越來越大,看到的天也會越來越大,如果你舒服的躲在井下不愿意跳躍,甚至夜郎自大,那么你看到的天基本也就固定不變了。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哲理】相關文章:
【經(jīng)典】唯美哲理的短句06-29
哲理唯美短句08-01
有哲理的短句04-02
很有哲理的短句04-02
關于哲理的作文07-29
唯美哲理的短句06-29
笑話中的哲理03-06
(優(yōu)秀)有哲理的短句04-22
幽默哲理短句07-25
有深度哲理的短句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