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牛街禮拜寺
牛街禮拜寺
牛街禮拜寺(牛街禮拜寺)
牛街禮拜寺是回族伊斯蘭建筑,居北京四大清真寺之首。牛街清真寺的總平面布局很有特點。寺在牛街東側,大殿必須坐西向東,入口就只能設在殿的后面。寺門以望月樓代替,樓前有木牌樓三間,隔街為照壁,以強調入口。
目錄 簡介 歷史 建造風格 寶庫風格 收縮展開 簡介街禮拜寺占地約6000平方米,規(guī)模宏偉、肅穆幽深,是中國式古代宮殿和阿拉伯式清真寺相結合的產物,為中國古建筑之精品。從望月樓下進入寺院,為避免一入寺就面對大殿背面,在殿后增加一堵院墻,引導行人折轉到大殿左右夾道再進入寺內,然后繞行殿東,折回進入大殿。大殿東是一座四合院,正中有樓,左右各有碑亭,東面為經學教室。大殿由前殿、主殿和窯殿組成。前殿為硬山卷棚屋頂;主殿由兩個歇山屋頂前后串連組成;窯殿很小,高聳著攢尖屋頂。殿內裝飾很有特色,柱間設置由阿拉伯的尖拱轉變成的“歡門”,柱子和歡門滿飾紅地金花圖案:門框是阿拉伯經文,其它面積和柱子都是卷草和團花。天花和梁枋彩畫以青綠冷色為主,與歡門和柱子的一片金紅有強烈的'對比,非常華麗輝煌。 禮拜寺位于宣武區(qū)牛街(牛街88號),是北京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久的一座清真寺。公元960年,有一位阿拉伯“篩!保▊鹘淌浚┟懈锿菽,攜子來京傳教。其子納蘇魯丁對皇帝賜于的官爵堅辭不受,一心為清真寺掌教,遂請頒建清真寺。公元996年,遼圣宗統(tǒng)和十四年,北宋太宗至道二年(當時中國是兩個朝代并存),牛街禮拜寺建成,并初具規(guī)模,后來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歷代不斷翻修和擴建,才形成了今天這樣宏偉壯觀的古建群體。明朝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春 賜寺名為“禮拜寺”。主要建筑有禮拜大殿、宣禮樓、望月樓、南北碑亭、大影壁等。
歷史牛街禮拜寺是北京歷史最為悠久,規(guī)模最為宏麗的清真古寺,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清真寺之一,F(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牛街禮拜寺,始建于遼代統(tǒng)和十四年,即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明朝成化十年(1474 年)奉敕賜名“禮拜寺”。 牛街禮拜寺始建于遼代統(tǒng)和十四年(996年),由阿拉伯學者納蘇魯丁創(chuàng)建。明正統(tǒng)七年(1442年),進行大規(guī)模擴建。明成化十年(1474年),奉敕賜名“禮拜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又按明朝風格對該寺進行了修復和擴建,逐漸形成今日規(guī)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曾于1955年、1979年、1996年多次對該寺進行修葺。
建造風格牛街禮拜寺初為遼代入仕的阿拉伯學者納蘇魯丁所創(chuàng)建,歷經元、明、清各代擴建與重修,使其整體布局集中、嚴謹、對稱。全寺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禮拜大殿、望月樓、宣禮樓、講堂、碑亭、對亭和沐浴室等。寺院坐東朝西,殿堂樓亭主次分明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是中國古典宮殿和阿拉伯式清真寺兩種建筑風格相結合的一組獨具特色的中國式伊斯蘭古建筑群。
寶庫風格牛街禮拜寺是中國伊斯蘭文物寶庫之一。寺內兩座篩海墳,是元朝初年徒阿拉伯國家前來講學的伊斯蘭長老之墓。墓碑鐫刻阿拉伯文字,蒼勁有力,年代久遠,為國內少有的文物。還有清朝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圣旨”牌匾、明代古瓷香爐 、紀事石碑和已保存300多年的《古蘭經》手抄本,以及清代的銅、鐵香爐、銅鍋等,都是歷史珍貴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