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名言警句,寓意深刻,富有哲理,能給人以啟迪和教育,
王夫之名言警句_哲理名言閱讀
。那么接下來就是大學網(wǎng)為大家提供的關于王夫之的名言,希望大家能喜歡。王夫之名言警句_哲理名言閱讀
名言警句精選
夫讀書將以何為哉?辨其大義,以修己治人之體也,察其微言,以善精義入神之用也——王夫之
嚴下吏之貪,而不問上官,法益峻,貪益峻,政益亂,民益死,國乃以亡——王夫之
晉之失敗,賄賂己耳,交游己耳——王夫之
學校者,國之教也,士之所步趨而進退也——王夫之
若以其形而下者言之,則彼此各有其事,各有其用,各有其時,各有其地,各有其功,各有其效,分致而不相為成,安得謂大且精者為小者之本乎哉?
物之有本末,本者必末之本,末者必本之末。
灑掃應對,形也。有形,則必有形而上者。精義入神,形而上者也。然形而上,則固有其形矣。
乃自初學言之,則事亦有其小大,理亦有其小大;而自上達言之,則事自分小大而理一貫也。
君子之不自欺,誠憚之也。
以此為功而不舍,則于仁之即吾身而具、即事理而顯者,無不見焉。
博學而切問,則事之有其理者可得而見矣。
蓋心原以應事,而事必有其理。其事其理,則皆散見于文而可學也。
存者,存其理也,存學、問、思、志所得之理也。
乃居德于弘,則正心誠意之不講,而天下之大本以遺;自謂無疑于道,則格物致知之不用,而天地之化育,其日遷于吾前者,具忘之矣。
夫君子之于道,雖無或疑之也,雖未嘗不率循之也,而窮變通久以曲成夫道者。
求夫所謂愾乎有聞,惝然有見,洋洋如在而綏我思成,皇皇如有求而不得,充充如有所窮,往如慕而反如疑者,我有以知其必不能也。
方祭乃思敬,則必不能敬;方喪乃思哀,則必不能哀。
相關閱讀
名人簡介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農(nóng),號姜齋、又號夕堂,湖廣衡州府衡陽縣(今湖南衡陽)人。他與顧炎武、黃宗羲并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傳》、《黃書》、《尚書引義》、《永歷實錄》、《春秋世論》、《噩夢》、《讀通鑒論》、《宋論》等書。
王夫之自幼跟隨自己的父兄讀書,青年時期王夫之積極參加反清起義,晚年王夫之隱居于石船山,著書立傳,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遺民,學者遂稱之為船山先生。
曾國藩在《王船山遺書》中作序評:獨先生深閟固藏,追焉無與。平生痛詆黨人標謗之習,不欲身隱而文著,來反唇之訕笑。用是,其身長邀,其名寂寂,其學亦竟不顯于世;纳奖珠,終歲孜孜,以求所謂育物之仁,經(jīng)邦之禮。窮探極論,千變而不離其宗;曠百世不見知,而無所于悔。先生沒后,巨儒迭興,或攻良知捷獲之說,或辨易圖之鑿,或詳考名物、訓詁、音韻,正《詩集傳》之疏,或修補三禮時享之儀,號為卓絕。先生皆已發(fā)之于前,與后賢若合符契。雖其著述大繁,醇駁互見,然固可謂博文約禮,命世獨立之君子已,
資料
《王夫之名言警句_哲理名言閱讀》(http://m.dameics.com)。主要功績
哲學成就
王夫之的哲學思想概括起來有七點:
首先、反禁欲主義,提倡不能離開人欲空談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王夫之在其《周易外傳》、《尚書引義》等書中對程朱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欲”提出了批評。
其次、均天下、反專制、愛國理想。王夫之在《讀通鑒論》與《宋論》中指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觀點。
其三、氣一元論,王夫之認為氣是唯一實體,不是“心外無物”。王夫之還指出,天地間存在著的一切都是具體的實物,一般原理存在于具體事物之中,決不可說具體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王夫之認為“形而上”與“形而下”雖有上下之名,但不意味著上下之間有界限可以分割開來。從知識的來源上看,原理、規(guī)律是從對事物的抽象而得來的,因此,應該是先有具體形器,后有抽象觀念。道家佛家都把“虛無”視為無限和絕對,而將“有”視為有限和相對。王夫之認為這把相對、絕對的關系弄反了,在他看來,“有”是無限的,絕對的,而“無”是有限的,相對的。王夫之是這樣論證的:人們通常講無,是相對于有而言。就象相對于犬有毛而說龜無毛,相對于鹿有角才說兔無角。所以,講“無”只是講“無其有”。王夫之認為,廢然無動、絕對的靜即熄滅,這是天地間所沒有的。王夫之說,“動而成象則靜”,“靜者靜動,非不動也”,“動而趨行者動,動而赴止者靜”。王夫之的這些話表明,靜止里包含著運動,靜止是運動在局部上的趨于穩(wěn)定而成形象的暫時狀態(tài),所以靜止的東西不是凝固的,而是生動靈活的。
其四、心物(知行)之辯——反對“生而知之”的先驗論。王夫之說,“耳有聰,目有明,心思有睿知。入天下之聲音研其理者,人之道也。聰必歷于聲而始辨,明必擇于色而始晰,心出思而得之,不思則不得也。豈驀然有聞,瞥然有見,心不待思,洞洞輝輝,如螢乍曜之得為生知哉?果爾,則天下之生知,無若禽獸!(《讀四書大全說·論語·季氏篇》)意思是說,憑借感官心知,進入世界萬物聲色之中,去探尋知曉事物的規(guī)律,這才是認識世界的途徑。也就是說,知識是后天獲得的,非生而知之也。
文學成就
王夫之對于作文作詩,認為要帶有感情,不能無病呻吟。
情感是王夫之于詩歌的基本要求。詩歌創(chuàng)作經(jīng)由唐詩的巔峰狀態(tài)發(fā)展至宋明以來,多有偏頗之處。在王夫之看來,詩歌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以情感為其主要特征,不能以學理來代替情感.更不能以其他文體或?qū)W問來代替詩歌。“文章之道,自各有宜“(評高適《自酮北歸》)!疤找毙郧椋瑒e有風旨,不可以典冊、簡牘、訓詁之學與焉也”!霸娨缘佬郧,道性之情也。性中盡有天德、王道、事功、節(jié)義、禮樂、文章,卻分派與《易》、《書》、《禮》、《春秋》去,彼不能代《詩》而言性情,《詩》亦不能代彼也。決破此疆界,自杜甫始。梏侄人情,以掩性之光輝;風雅罪魁,非杜其誰耶?”王夫之對于模糊詩歌與史書的“詩史”類作品不甚推崇,在《唐詩評選》中尤為可見。
王夫之繼承和發(fā)展了古典詩學理論中言志緣情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提出要由“心之原聲”發(fā)言而為詩“。詩以道情,道之為言路也。悄之所至,詩無不至。詩之所至,情以之至。情感與詩歌密不可分:“文生于情,情深者文自不淺’(評張巡《聞笛》);“情深文明”(評柳宗元《別舍弟宗一》),然非一切情感皆可人詩?鬃釉唬骸霸娍梢耘d?梢杂^,可以群,可以怨!弊鳛橐晃唤艹龅膼蹏枷爰,王夫之非常重視文學的社會作用,詩人感情注入作品后,應該具有“動人興觀群怨”的作用,時這四者應該是緊密相聯(lián)、互相補充的整體,“攝興觀群怨于一滬”(評杜甫《野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