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孔子的系列故事大全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那么,我們的孔子有什么故事流傳至今呢?unjs小編今天就為大家?guī)黻P于孔子的系列故事大全,歡迎閱讀,
關于孔子的系列故事大全
。一、智慧圓融
——故事取材于《列子:仲尼篇》
孔子有一個弟子叫子夏。有一天,他問孔子,有關他的一些同學們的修養(yǎng)情況。
他問道:“老師,顏回同學為人怎么樣?”
孔子沉吟了一下答道:“顏回的仁愛之心比我要好。”
“那子貢呢?”子夏接著問。
“他呀!他的辯才比我好。”孔子笑著說。
“那子路,子路同學呢?”子夏又接著問。
孔子開心地笑著說:“要說勇武精神,我們都不如他。”
“那子張呢?子張難道也有過老師之處?”子夏滿臉狐疑。
孔子頓了頓,說:“子張同學,為人處世,莊重嚴謹?shù)淖黠L,比我這個做老師的要強。”
子夏聽到這里,禁不住站了起來。他曲躬作揖地問道:“老師,這我就不明白了。既然那四位同學,都有超過老師的地方,那么為什么,他們還要師從老師您,學習呢?”
孔子見子夏這樣,忙舉手向下按了按,并和藹地對子夏說:“子夏!你別著急,先坐下,聽我慢慢說。顏回同學雖然他很仁慈,但有時他過分的仁慈,導致的不忍之心,使他變得一味地遷就他人,影響了自己對事態(tài)作出正確的決斷,從而反而害了別人。所以說,他雖能仁,卻不能忍。(注:佛家有時說慈悲生禍害,也是這個意思)”
孔子接著對子夏說:“至于子貢,他的口才的確很好,可謂辯才無礙。他精通語言的妙用,卻不識語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所以,他能辯不能訥。”
“關于子路,”孔子繼續(xù)說:“他英勇過人,敢作敢為,是個不可多得的將才。但有時不懂得謙沖退讓,持弱守雌,蓄勢而動。這樣難免會意氣誤事。所以說,他能勇,不能怯。”
“而子張呢,”孔子說到這里沉了沉,然后說:“他過于莊重嚴謹,以致清不容物。不能和煦接眾 ,不能容納有污行的人,讓人見之生畏,敬而遠之。所以,他能莊,不能諧。”
“因此,”孔子最后總結道:“如果將這四位同學的長處都加起來,來對換我的修養(yǎng),我也是不愿意的。這也是為什么,他們要一心跟從我,學習的原因。”
二、神武不殺
談到儒家的君子,人們往往會聯(lián)想到溫文爾雅、謙恭禮讓、文弱書生形象。對作為儒家祖師的孔子,我們也容易印象成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先生。然而,查看古籍對孔子天資與外貌的描述,卻令人,大跌眼鏡。
據(jù)《孔子家語》和《淮南子》的有關記載說,孔子長得寬額、獅鼻、闊口,大顱頂部微陷。身長(周制)九尺六寸。周制一尺,約現(xiàn)代二十到二十三厘米。也就是說,孔子當時的身高,至少在一米九二以上,可謂一標準的山東大漢。記載還說,孔子的智慧,超過周朝的萇弘,一位通曉天文、地理、人事的仕大夫?鬃拥哪憵,壓倒當時著名的勇士孟賁。孔子挪步輕追,可足踩亡命竄逃中的野兔。孔子力擎雙臂,能托起城關落下的城門。然而,盡管孔子勇力過人,伎藝超群,卻深藏不露,很少有人知道。他只是一心內(nèi)修本來仁德,外宣先王仁道,終成一代素王,萬世圣師。所謂素王,古稱有帝王之德,無帝王之位的人,為素王。
孔子所處的時代,當時只有幾百萬人。但跟從孔子學習的弟子,卻有三千之多。他們都是各國來的精英人物,什么樣的人才都有。以孔子本身的智慧與人格魅力,加上眾弟子的輔佐,在當時,如想謀取一國權位,是不難做到的。然而,孔子深知,社會的安定,大眾的幸福,如果沒有純正的道德思想作基礎,文化教育沒有跟上,僅靠權謀勢力的支撐,是不會長久的。而且,在這種狀況下的安定與幸福,也是不究竟的。
所以,孔子寧可自己一生窮苦受累,寂寞凄涼,被人誤解不識時務,也要擔當起繼承發(fā)揚,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優(yōu)秀政治智慧的大任,為萬世開太平,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礎。孔子這種在任何環(huán)境下,不計個人得失,始終注重世人的德性培養(yǎng),注重社會純正思想的引導,從根本上,拯救世道人心的行徑,這在當時,也是很少有人理解的。甚至,一些個人道德修養(yǎng)較好的道家隱士,對此也頗有微詞。然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正是孔子,也是后來真正儒者們,過人之處。
禪宗祖師達摩,來中土前,定中觀察到中土有大乘氣象,這與中土有儒家精神的存在,不無關系。所以,有禪師說,孔子如按佛家的標準衡量,當屬八地以上的大菩薩轉世。
三、窮通皆樂
——故事取材于《莊子:讓王篇》
一次,孔子受楚昭王邀請,到楚國去訪問,途經(jīng)陳、蔡兩國之間。而陳、蔡兩國的大夫,害怕孔子被楚國重用,會對本國不利,所以,他們派兵將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圍困在陳、蔡之間?鬃右恍校虼诉B著七天沒生火做飯。熬的野菜湯里,也沒有一粒米,弄得不少弟子無精打采,面有菜色。而此刻,孔子卻依然在室內(nèi),弦歌不止。
這時,弟子顏回在屋外擇野菜,見子路與子貢兩人在一起嘀咕道:
“先生兩次被魯國驅逐,在衛(wèi)國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國講學,連背靠的大樹都被人砍倒。到周地拜訪,又受老子的數(shù)落,F(xiàn)在,又被人圍困在陳、蔡之間。追殺先生的無罪,欺凌先生的無有禁止。先生倒好,依然在這里弦歌鼓琴,自得其樂。難道做君子的,就這樣的沒有羞恥心嗎?”
顏回聽到這里,無言以對。只好進到屋里,告訴孔子?鬃勇牶螅魄匍L嘆道:“子路、子貢呀!難道你們真的是小人?召他們進來,我有話要跟他們說。”
子路、子貢進屋。子路抱怨地對孔子說:“老師,我們行到這種步田地,可以說是末路窮途了吧!”
孔子聽到這里,厲聲喝道:“子路!這是什么話?君子明于道謂之通,昧于道謂之窮。我們抱仁義之道,處在這少仁少義的亂世,遭受磨難,這是很正常的事,何窮之有?內(nèi)省無愧于道,臨難不失己德,大寒至,霜雪降,因此才會知道松柏之真強茂。過去,齊桓公因在莒國受辱,反而樹立起王霸之志。晉文公在曹國受欺,因此產(chǎn)生稱霸之心。越王在會稽遭受奇恥大辱,卻使他更加堅定復國的志愿。這次,我們遭遇這般磨難,難道不也會是件很幸運的事嗎?”
說完,孔子截然返身回到琴案,操琴而作。子路聞后,也隨之持兵器,昂然合拍而舞。子貢見此,愧然自嘆道:“我真是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呀!”
所以,古代有道德的人,得意也樂,失意也樂,所樂非關得失。有道德怡養(yǎng)于內(nèi),外境的得失,不過如寒暑風雨之替換,無足擾亂自心。
四、藝通他心
——故事取材于《韓詩外傳》
一日,孔子閑居無事,在室內(nèi)演琴自娛。弟子曾參、子貢,坐在外廳,側耳細聽。
一曲終了,只見曾參喃喃自語道:“咦!怎么會是這樣呢?老師的琴聲里,怎么會流露出,貪狠邪僻的情調呢?琴音中,趨利不仁的味道,怎么會這么嚴重呢?”
對曾參所說的話,子貢在心里,也以為然。不過,他沒接曾參的話,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內(nèi)走去。
孔子見子貢進來,面有犯難進諫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說話。子貢便將剛才曾參所說的話,如實稟告。
孔子聽完子貢的話,對曾參贊嘆不已。他說道:“曾參真是天下一位大賢人呀!他已經(jīng)通曉音律的奧秘。”
接著,孔子繼續(xù)對子貢解釋事情的原由。他說:“剛才,我正在幾案邊彈琴,有一只老鼠在室內(nèi)游動,被一只貓發(fā)現(xiàn)了。那只貓,便循著房梁,悄悄地向老鼠接近。然后,選好地點,瞇縫著眼睛、躬曲著身子,等待時機,撲住老鼠。后來,貓的如意算盤,終究沒有得逞。因當時那只貓的心態(tài),反映在我的心里,我便很自然地通過琴瑟,將它表露出來。所以,曾參說我的琴音里,有貪狠邪僻的情調,是很恰當?shù)摹?rdquo;
儒家經(jīng)典《禮記:樂記篇》說:大凡音樂,都是產(chǎn)生于人的內(nèi)心。人的情感動于衷,體現(xiàn)在外就是聲音。聲音的變化有文理,就成了音樂。所以,在太平治世,流行的音樂,通常都洋溢著安適與喜樂。它也反映此時的國家政治,處于清明祥和的狀態(tài)。在動蕩的亂世,流行的音樂,往往會充滿著怨恨與憤怒。它也反映此時的國家政治,處于政令不暢,上下乖離的境地。而一個接近亡國的世道,它的流行音樂,會彌漫著哀傷與憂思。它說明此時的人民,已陷入難以自拔的困苦,只能靠回憶往事,來慰籍自己。所以,聲音之道,與政治之道,是相通的。
五、為善知度
——故事取材于《淮南子》、《說苑》
曾經(jīng),魯國的法律規(guī)定,如果有人,將在其他諸侯國做女奴的魯國女子,贖回本國,那么,這個人,可以到官府去領取賞金。
有一次,子貢在一諸侯國,贖回了一個魯國人,卻辭謝了官府的賞金?鬃勇犝f了這件事,就對子貢說:
“子貢呀!你這件事就做錯了。圣人做事可以移風易俗,可以讓人效法,可以影響后代,而不會只是為了適合自己的興致,F(xiàn)在魯國富裕的人少,貧窮的人多。如果贖人回去領賞金被認為是不廉潔,那得不到賞金的刺激,愿去贖人的人就會減少。所以,你這種僅僅只考慮自己德行修養(yǎng)的行為,將會造成今后魯國人,不再愿到其他諸侯國去贖人。”
子路在一旁聽了孔子的這番教導,深受啟示。后來,當他救了一位落水者時,別人要送他一頭牛來答謝,子路就很恭敬地接受了?鬃又懒舜耸拢老驳卣f:“今后愿救人于危難之中的魯國人,會很多了。”
不久,子路被任命為蒲城的官長。為了防備水災,官府調集民工,春修各處溝渠。子路見大家工作勞苦,帶的飯菜也不充足,就用自己的部分薪水,接濟每人,一份飯菜,一份湯水?鬃勇務f此事,連忙派子貢去掀了那些飯菜,毀了那些做飲食的器具。子路發(fā)現(xiàn)了,非常氣憤。他氣哼哼地跑到孔子那里叫道:
“老師難道會嫉妒我行仁義之事嗎?子路在老師這里所學的,不過仁義二字而已。仁義之人,與天下共取所有,共取所利。如今,子路將自己多余的糧食,與大家分享,行仁義之道,老師為何禁止不許呢?我想不通!”
孔子聽完子路的訴說,搖著頭道:“子路呀!你還是那么粗野,那么處事單純。你如果覺得民工們飲食不足,為什么不去告訴魯君呢?讓魯君開糧倉去接濟他們呀?你用私人的俸祿做公義,這種行為,是在障蔽魯君的恩澤,顯示你自己的德義,F(xiàn)在速速停止,或許還不算晚,否則,降罪你的日子,馬上就會到。”子路聞此,無語而退。果然,不久相府派人來找孔子說:“先生派弟子救濟民工,是不是要跟魯君爭奪百姓呀?”
孔子見此情形,知道解釋已沒什么用了。于是,便帶著弟子,離開了魯國。
六、善易不卜
——故事取材于《說苑》
在魯國,有一位君子叫漆雕馬人。他曾事奉臧文仲、武仲、孺子容,這一家三代魯國大夫。
一次,孔子問漆雕馬人道:“先生曾事奉過臧氏一家,三位做大夫的。您可不可以說說,哪個要更賢明一些呢。”
漆雕馬人回道:“臧氏家族有一塊很名貴的龜殼叫‘蔡’。如遇有什么大事不能定奪,就會用‘蔡’來占卜決疑。在文仲主事時期,三年內(nèi),用‘蔡’占卜過一次。在武仲主事時,三年內(nèi),用‘蔡’占卜過二次。孺子容主事,三年內(nèi),用‘蔡’占卜過三次。這都是我親眼所見。至于這三位大夫誰最賢明,馬人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聽完笑著說:“先生真會說話!”
孔子回到家里,跟弟子們談及此事,贊嘆不已地說:“馬人先生可真是一位君子呀!他不愿在別人面前議論主人的賢愚,但卻很巧妙地舉了一個實例,將事情的真相,表露無遺,
資料共享平臺
《關于孔子的系列故事大全》(http://m.dameics.com)。他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因智識無力察遠,德慧無足見機,所以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問卜。而古人云:善易者不卜。也就是說,一個真通易道,真有智慧的人,不用卜卦,也能直覺洞悉,事物變化的規(guī)律。”七、慎言鬼神
在《論語》里,談到鬼神問題的,主要有兩處。
比如,雍也篇: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先進篇:季路問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從上面的話我們可看出,孔子是相信有鬼神現(xiàn)象存在的。不過,他認為鬼神道與人道,還是有差別、有距離的。最好是各安其道,不要攪合到一起。尤其對從政的人來講,把政治與宗教搞到一起,非失敗不可。所以,敬而遠之比較好。至于一般人,如果你連人道的事都沒搞清楚,沒擺平,卻要去瞎究那深層次的鬼神道問題,那只會把自己弄得更迷亂,是在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同樣道理,如果你對當下“生”的現(xiàn)象不清楚,那你也沒辦法了解將來“死”,是怎么一回事。你不能清醒、坦然、喜悅地面對“生”,那你也就無法清醒、坦然、喜悅地面對“死”。而惟有對生與死,都能做到清醒、坦然和喜悅的人,才有可能,超越生死。
另外,孔子對社會上一些怪異、暴力、昏亂、神秘的現(xiàn)象也多不談論。因為它們很容易迷惑一般人的心智。所以,在《論語》里,有“子不語怪、力、亂、神。”的說法。
孔子教導人們修行,走的是非常平實的路線。即注重從當下的事做起,從解決現(xiàn)實的人生問題做起。他不跟你談功夫,談神秘現(xiàn)象。用佛家的話講,他教的是心地法門,走的是智慧解脫之路。你如果對人生的現(xiàn)象了解透徹了,其他的事,自然就會豁然貫通。
平淡是真,平常心是道,道在平常日用間。只要我們的心態(tài),能變得日趨平常、平淡,那么,在哪里,都有令我們悟道、得真智慧的契機。
八、知仙不為
——故事取材于《列子:黃帝篇》
一次,趙國國君趙襄子,率領十萬多人,在中山國一帶打獵。所到之處,草木踐踏,山林焚燒;方圓百里,人聲鼎沸,煙火飛揚。
這時,忽見一人從石壁中走出,并隨著煙火,徐徐上下。眾人見了,都以為遇到鬼物;鹇拥絼e處,見他又從火中慢慢走出,所經(jīng)過的地方,好象對他沒有任何阻礙。
趙襄子見了,覺得很奇怪,便遣人邀他來,逗留片刻。那人悄然來到襄子近旁,如入無人之境。襄子細細觀察,發(fā)現(xiàn)他形色七竅象人。氣息聲音也象人。
于是,襄子很恭敬地問道:“請問先生,用什么道術,使自己住在石中?用什么道術,使自己入于火中?”
只見那人目視遠方,漠然答道:“什么東西是石?什么東西是火?”
“噫!”襄子有點詫異,“適才,您出來的地方就是石,您進入的地方就是火呀!”
那人聽了,微微低頭,看了一下襄子,然后,又抬頭繼續(xù)漠視遠方,半晌,回道:“不知!”隨后,飄然而去。
魏文侯聽說了這件事,便問孔子的弟子子夏說:“那是一個,怎么樣的人呀?”
子夏回文侯道:“在下?lián)䦶睦蠋熌抢锫爜淼难越谭治,那個人,大概是一個,已經(jīng)心物融通的仙者。這樣的人,外物不能傷,游于金石,蹈于水火,也都無所阻礙。”
“哦!那你為什么不這樣呢?”文侯笑著問。
子夏搖搖頭:“這要凈心欲,絕智思才可以。我哪里能做得到?不過說說道理而已。”
“那你們的老師,為什么也不這樣呢?”文侯好奇地接著問。
“我們的老師啊,他是屬能做得到,不去做的人。”子夏欣悅地答道。
“這又是為何呢?”文侯不禁追問。
看著有點急切的文侯,子夏笑著說:“老師是為了我們呀。想想看,如果老師也象那位仙者一樣,一問三不知,那么,一旦我們有什么疑問,有什么危難,要怎么辦呢?”
文侯聽到這里,大悅。
圣人們來到這個世間,為了直接、有效地幫助我們,不惜犧牲自己身體的逸樂,與我們同甘共苦,同赴危難。所以,易曰:圣人吉兇與民同患。菩薩說:地獄不空,我不成佛。
九、真儒風范
在《論語:述而篇》里,談到儒者的修養(yǎng)時,孔子說: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從這句話里,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教化弟子的目的,也是要求弟子,最終徹悟人生宇宙的真相,得真智慧。唯有如此,弟子們,才可能真正拯救自己,從而也懂得,如何幫助別人,拯救自己。
“志于道”是說,君子為學,當以悟道為最終目的。在志向上,以自覺覺他為最高理想。
“據(jù)于德”是指,在具體的修學過程中,首先要守住當下已修得的成果,也即一種在心靈的深處,別人與你是一體的心境。然后,再把這種心境,逐漸擴大。一個人,能感知到他人、乃至它物,與自己是一體的范圍越大,可以說,他所據(jù)守的德果,也就越大。其濟世救民的動機,也就越純。唯有如此,愛人、愛物、愛社會、愛國家,乃至愛全天下,才不會是一句,自欺欺人的妄言。
志于道,據(jù)于德,是講君子內(nèi)修道德的原則。依于仁,游于藝,是講君子外用道德的方式。
“依于仁”是說,君子為人處世,以愛人愛物為準繩,以利人利物為標的。
“游于藝”是說,君子要盡可能多地掌握,各種知識與技能,以便于,適時、適機地給他人、給社會,在精神上、物質上,帶來具體而切實有效的幫助。
“游于藝”的藝,在孔子時代是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這六藝。就現(xiàn)代的分科而言,
“禮”,包括哲學、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識。
“樂”,包括音樂、舞蹈、美術、影視方面的知識與技藝。
“射”,指軍事、武功。
“御”,指各種駕駛、操作技能。
“書”,指文學、歷史修養(yǎng)。
“數(shù)”,包括科學與經(jīng)濟方面知識。
對于上面所提六個方面的知識與技能,作為一個儒家君子,都必須要有基本的了解或掌握。至于深入地了解和精通,可根據(jù)個人的資質與因緣,有所側重。
這“六藝”看起來內(nèi)容很多,但在根本的道理上,它們都有相通的地方。如果能明了孔子所說“一以貫之”的道理。那學起來,就會很快、很容易抓住重點。這時,你也可以真正做到,優(yōu)游徜徉于各種知識的海洋,而不被它們沉溺。
十、仁境之光
盡管儒家修學最終的目的,也是徹悟大道。但在具體修習時,孔子談論得比較多的,還是“仁”的理念。這與孔子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有很大關系。
孔子所處的那個時代,是一個道德淪喪,禮樂崩壞,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那時,到處崇尚強權,追逐功利,極盡攻伐競爭之能事。導致天下,一派民不聊生,生靈涂炭的景象。為了救“爭斗”之弊,所以,孔子帶著他的一幫弟子,奔走各國,到處傳播,仁心仁政的種子。盡管他知道,在他的有生之年,很難看到它們開花結果。盡管他知道,以他一介布衣儒士的身份,很難扭轉乾坤。但其不屈不饒的濟世情懷,“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救民心志,卻使他更顯,真儒氣概。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謂孔子自己一生品格的真實的寫照。
在《論語》里,孔子談到“仁”的地方有多處。但都是談“仁”的外用,談如何達到“仁”。至于“仁”本身,是個什么境界,沒有正面的描述。原因是,仁境的本體,用文字無法確切地描述,這得靠修學者,用心去體悟。
關于如何達到“仁”,孔子也是針對不同弟子的不同習氣,給予不同的回答。所謂應機施教,對癥投藥。比如:
對習慣于安貧樂道的弟子顏回,問“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對有領袖氣質的弟子仲弓,問“仁”,孔子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而當辯才與商才,都是首屈一指的弟子子貢問道:“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孔子說:“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仁,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類似上面因材施教的例子還很多?梢“仁”境,也終究是個內(nèi)在體驗的事。它跟佛家講的“佛”、道家講的“道”一樣,終究是屬,不可說,不可說范疇。
不過,下面這句孔子的話,或許透露了一點消息。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在這句話里,孔子似乎在說,仁啊!其實她離我們很近呀,我們一欲求,就能得到。為什么呢?因為其實我們從來就沒失去啊!只是因為,我們總是在向外尋求其他的東西,所以,她才好象不存在呀。
十一、圣者情懷
——故事取材于《說苑》
一次,孔子北游農(nóng)山,隨從的弟子有子路、子貢、顏淵。
來到山頂,孔子極目遠眺,喟然感嘆道:“登高望遠,見天地之悠悠,難免發(fā)千古之幽思。此情此景,同學們,何不在此說說,各自的志向,讓老夫聆聽一二。”
子路見老師說得如此感慨,便率先回道:
“子路不才,愿有一天,遇到這樣的場景:戰(zhàn)場上,旌旗飛揚,席卷大地;戰(zhàn)鼓鐘聲,響徹云天。白羽箭,如月光傾灑;赤羽箭,如日光飛動。此時,唯有我子路,能率領眾軍,英勇驅敵,一鼓作氣,奪回千里失地。而子貢與顏淵兩為同學,可作為我的隨從高參。”
聽了子路的豪言壯語,孔子點評道:“壯哉!勇士,一個奮不顧身的雄杰。”
子貢看著躊躇滿志的子路,笑了笑,然后輕步上前,灑然說道:“子貢不才,愿有一天,見齊國與楚國合戰(zhàn)于蒼莽原野,兩軍對壘,實力相當。正當旌旗相望,戰(zhàn)塵相接,千鈞一發(fā)之際,我子貢,身著白袍白冠,從容游說于白刃之間,不費一兵一卒,頓解兩國紛爭。此時,子路與顏淵兩位同學,可為我臨陣助勢。”
“俊哉!辯士,一個神貌若仙的英才。”孔子點頭稱贊。
顏淵聽完子路、子貢的述說,站在后面,繼續(xù)靜默無語?鬃右姶耍銓λf:“顏淵!過來。你難道就沒有理想可說嗎?”
顏淵近前回道:“文事、武功,兩為同學都已說得很好了。我哪里夠資格,參與其中?”
“不是吧?”孔子笑著道:“你似乎對他們,不敢恭維。但說無妨”
顏淵沉吟了一會,說道:“我聽說,咸魚與蘭花,是不能放在同一個筐子里收藏的。堯舜與桀紂,也是不可能在同一個國家里,共理政事的。兩位同學的志愿,與顏回理想,是有差異的。顏回希望:自己能在一個小國,輔佐一位圣明的君主。使君主在上,可道應天下;使臣子們在下,能德化群生。百姓講信修睦,人民安居樂業(yè);兵器鑄為農(nóng)具,城池復為良田;懷恩近鄰,柔接遠方;周邊各國,無不感召德義,寢兵釋戰(zhàn);天下從此,無斗戰(zhàn)之患。如果能有這么一天,那么,又有什么苦難,需要子路同學,去冒死拯救?那么,又有什么戰(zhàn)難,需要子貢同學,去勞思化解?”
“美哉!大士。”顏淵的一番話,令孔子嗟嘆不已。
子路此時,舉手問道:“請問先生,您的志愿,又是如何?”
孔子回道:“愿顏淵得志!我將背著行李典籍,跟從顏淵這孩子。”
【孔子的系列故事】相關文章:
最全的孔子故事04-25
孔子的小故事范文03-16
孔子的經(jīng)典名言230句09-24
孔子的名言420句10-16
孔子名言240句07-19
精彩筆試經(jīng)驗系列03-13
孔子勵志名言(精選240句)09-06
圣人孔子勵志名言名句03-13
“全國科普日”系列活動工作總結07-10
名人故事:屈原的愛國故事07-31